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12月08日
臺孝廉講堂
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,大家好!
今天我們研討《安士全書·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》,經文十,“于是訓于人曰”。
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,第五十八頁第二段,我們看經文:
“人壽有古延今促之異”
“經云。增劫之時。從人壽十歲后。每過百年。各增一歲。如是增之又增。至八萬四千歲而止。自后每過百年。各減一歲。如是減之又減。至于十歲而極。十歲以還。又復增益。猶之日永日短。循環無已也。”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人壽有古延今促之異”,“延”就是長也,我們一般講延長?!按佟本褪嵌桃?。這一段,“人壽有古延今促之異”,意思是說,人的壽命,有古長今短的差別。也就是說,人的壽命,古代人比較長壽,現代人比較短命、比較短壽,這樣的差別。
“增劫”,人壽由十歲起,每百年增一歲,增至八萬四千歲,此間叫做增劫。那后面又有一個減劫,我們一起來講,“自后每過百年,各減一歲,如是減之又減,至于十歲而極”。這個增劫跟減劫是佛學名詞,我們也來了解一下,什么叫小劫?什么叫中劫?什么叫大劫?在佛教的計時單位中,“剎那”是極短的時間,“劫”是表示極長的時間。劫又分為小劫、中劫、大劫三種。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,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。
以下就小劫、中劫、大劫,做一個介紹。
小劫,根據佛經記載,從人壽十歲開始算起,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,加到八萬四千歲;然后再從八萬四千歲,每隔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十歲,這樣一增一減來回,叫一小劫。
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。
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。四個中劫分別是:成劫(世界形成期)、住劫(世界壯盛期)、壞劫(世界老死期)、空劫(世界壞滅期)。如此成、住、壞、空四個中劫相續循環一次為一個大劫。
成劫,是指山河、大地、草木等器世間,以及一切有情眾生的眾生世間成立時期。根據《起世經》說,世界的形成,首先由眾生的業緣之風,引起種種大自然變化,逐漸形成了山河大地的器世間,而后有情眾生次第降生,此時期稱為成劫。
住劫,指器世間和眾生世間安穩存在的時期,此期又有減劫和增劫之分。在此劫中會有刀兵、疾疫、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,一般稱為小三災。
壞劫,壞劫是水、火、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。首先是眾生世間破壞,稱為趣壞;其后,器世間也隨之破壞,稱為界壞?;馂慕?,你看美國整個洛杉磯,加州的森林大火,就是這里講的,由眾生世間破壞,稱為趣壞,那器世間也隨之破壞,稱為界壞。那就火災劫,因為美國那個一發生火災,都燒得非常地久。水災劫、風災劫,像現在美國的颶風,氣候變化,氣候異常,北極冰山融化,最后一塊大冰山也開始融化,這個是火災劫以后,水災劫接著就來了。還有風災劫,像美國那種大颶風,還有歐洲的那種颶風,整個都摧毀掉,風災劫。合稱大三災。就一般所謂,“火燒初禪,水淹二禪,風吹三禪”。我們知道初禪有三天,二禪有三天,三禪有三天,這是色界,色界十八天,第四禪以上的九天,它就沒有水、火、風三災了,但是初禪、二禪、三禪還是有水災、火災、風災。所以壞劫之時期,欲界都壞盡了,悉皆壞盡,色界中,唯有第四禪不為大三災所破壞。這是壞劫。
現在我們就是在這個壞劫里面,你看,這個人心濁亂,整個地球沒有一個地方平安的。像日本311水災,整個城市都淹沒掉,整個地區都被火燒掉。在日本這個311水災,大家都看過了。像東南亞的,在印尼大地震。這個就是現在水災、火災、風災相繼都發生。
再來是空劫,空劫時,世界已經壞滅了,在欲界、色界二界之中,除了四禪天尚存,其他則全入于長期的空虛之中,形成世界未成、萬物未生時期的狀態,這叫空劫。
空劫之后,又開始另一期的成、住、壞、空,也就是另一個世界又開始成立、持續、破壞。
以上是跟各位介紹增劫跟減劫,小劫、中劫還有大劫。
再來,“日永日短”,“日永”是指夏至,此日白晝最長。“日短”是白天最短的一天,指冬至日。所以這個“日永日短”就是指夏至、冬至,這個冬至日,還有夏至。
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人壽有古延今促之異。經上說,增劫的時候,從人壽十歲開始,每過一百年,各增加一歲,這樣增加上去,至八萬四千歲而止。以后進入減劫,每過一百年,各減一歲,這樣減下去,到十歲時停止。十歲以后,又進入增劫。猶如日長日短,循環往復,永不停止。
那么這一段主要是探討,人的壽命,有古代人比較長壽,現代人比較短壽的差別。
我們看下面的“按”語:
“釋迦如來。人壽百歲時出。故成康之世。盈百者甚多。如武王九十三。文王九十七。唐虞之世。在文王前千余年。又當增十余歲。故禹壽一百有六。舜壽一百有十。堯壽一百十七。帝嚳在位七十年。壽可知矣。顓頊在位七十有八。視帝嚳復增矣。少昊在位八十四年。視顓頊復增矣。黃帝在位百年。視少昊復增矣。炎帝在位百四十年。視黃帝復增矣。伏羲前有因提紀。循蜚紀。敘命等紀。至人皇氏。不知幾十萬年。故人皇兄弟九人。合四萬五千六百年。至地皇天皇。又不知若干萬年。故兄弟各一萬八千歲。垂于史冊者。彰灼可考。后儒見幾萬歲之說。以為荒唐。盡行刪去。亦陋矣。當日作史者。垂此必非無本??鬃由ブ?。猶及見史氏之闕文。豈唐虞以前之史臣。妄入無稽之語于正史耶。噫。目不見熊。而謂之三足鱉。非物之怪。乃學識未充也。若夫周昭王至今。又閱三千年。又當減三十歲。故目今年高者。類以七旬為上下。博覽群書。方知佛語有驗。韓昌黎佛骨表。謂上古無佛而壽。后世有佛而夭。豈識正值減劫之際乎。人壽八萬歲時。五百歲而婚嫁。周初之制。三十而有室。今則年未成童。便思少艾??偨侵勺???诔龇x語矣?!?/span>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我們先看“成康之世”,“成康”是周成王與周康王時代,大約在公元前一○四二年到一○二一年,計二十二年,這個是周成王。我們知道周成王就是周武王的兒子,文王傳位給周武王,周武王滅掉商紂,商朝,建立周朝。后來周武王傳位給周成王。周公,周公旦,攝政王,輔佐周成王。這就是周成王了。周康王是周成王的兒子。周康王是在公元前一○二○年到公元前九九六年,計二十五年。
在成康之世,那個時候,我們知道,有周文王、周武王跟周公打下的基礎,還有三太,太姜、太任、太姒,古代的這種圣賢教育,古代帝王的圣賢教育,所以那個時候建立的,我們像,周公制禮作樂,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福報,教孝,教敬,所以那個時候天下安寧,“刑措”就是刑法“不用”,這個時間長達四十年。你看周成王就在位二十二年了,周康王在位二十五年了。所以這四十年是西周的盛世,歷史上稱“成康之治”,就這里講的“成康之世”。那時候都是活百歲的,人的壽命都是超過百歲的很多。
再來,你看那時候百歲的武王,周武王九十三,周文王九十七。在“唐虞之世”,就是唐堯跟這個虞舜,“虞”就是舜的朝代,“唐”是堯的朝代,“唐虞之世”就是堯舜,堯舜是在文王前面千余年啊,那又應該增加十歲了,所以那時候應該都超過一百歲,超過一百歲以上,所以禹的壽命是一百零六歲,舜的壽命一百十歲,堯的壽命一百一十七歲。你看那個時候的壽命,都是超過一百歲了。
再看五十九頁的“帝嚳”,“帝嚳”是古代的帝王,他是黃帝的曾孫。黃帝的曾孫,他在位七十年,受封于辛,后代高陽氏為天子,稱高辛氏,建都于亳,在今天河南偃師縣,他在位七十年。
再下面這個,“顓頊”,“顓頊”是古代帝王名,黃帝的孫子,五帝之一。我們現在向世界各地,是老和尚推動祭祖,所以香港、臺灣,我們孝廉講堂已經辦了四屆的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祀大典,就是祭祖。祭祖里面有三皇五帝,那三皇是誰呢?三皇等一下我們還會介紹,我們現在先講祭祖的三皇五帝。三皇就是,燧人氏,教人家鉆木取火,伏羲氏,教人家結網捕魚,神農氏,也就是后面的炎帝,教人家耕種及制造醫藥,這是三皇。那五帝呢?五帝,第一個黃帝,后人尊稱他為中華民族始祖。我們說我們是炎黃子孫,炎黃是誰?炎帝,神農氏,黃帝,我們都是炎黃子孫,是這樣來的,是炎帝跟黃帝的后代子孫。所以炎帝是指神農氏,黃帝,大家又稱他叫有熊氏,等一下我們會介紹。這五帝第一位叫黃帝,第二個叫顓頊,第三個帝嚳,然后再來,堯跟舜,這五個,我們一般稱叫三皇五帝。
再來介紹“少昊”,顓頊在位七十八年,少昊在位八十四年,“少昊”是古代的帝王名,他是五帝之一,是黃帝的兒子。
再來是,“炎帝”,“炎帝”就是傳說中上古帝王神農氏。以火德王,故稱為“炎帝”。
再來,“黃帝”,“黃帝”是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。姓公孫,生于軒轅之丘,故稱“軒轅氏”。建國在有熊,也有稱“有熊氏”。當時蚩尤暴虐無道,兼并諸侯,黃帝跟蚩尤戰于涿鹿,擒而誅之,就是擒到、擒拿這個蚩尤,并且誅殺他。諸侯尊黃帝為天子,以取代神農氏,成為天下的共主。因有土德之瑞,故稱“黃帝”。在位時間很久,國勢強盛,政治安定,文化進步,有許多發明、制作,如文字、音樂、歷數、宮室、舟車、衣裳及指南車。黃帝跟蚩尤在涿鹿會戰,后來蚩尤被黃帝打敗。相傳堯、舜、禹、湯均是黃帝的后裔,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。
再來,“伏羲”氏,伏羲氏,上古時期的帝王,教民眾捕魚畜牧,開始畫八卦,伏羲畫八卦,然后造這個書契。
再下面,“因提紀”,“因提紀”是十紀之一。在這地方我們介紹一下這十紀。根據古書記載,《尚書大傳》中所說的燧人氏、伏羲氏、神農氏,這是指后三皇。但是這個三皇,其實還有一個初三皇、中三皇跟后三皇。初三皇,叫初天皇、初地皇、初人皇,就是后面有“人皇氏”、“地皇”氏、“天皇”氏,這個是初三皇。初天皇、初地皇、初人皇,這是初三皇。然后中三皇,是中天皇、中地皇、泰皇氏,這個是中三皇。最后才是后三皇,后三皇就是燧人氏、伏羲氏、神農氏。這樣一共是九皇,九皇過后才有五帝。所以實際上現在大家都講三皇,事實上是有九皇。我們現在習慣講三皇,那個三皇是燧人氏、伏羲氏、神農氏,那事實上是九皇,九皇以后才有五帝。目前遺留下來的史料中,關于初三皇,幾乎找不到什么記載,關于中三皇的記載非常稀少。
從泰皇氏開始往后,按照時間順序一共分為十紀,依次是九頭紀、五龍紀、攝提紀、合雒紀、連通紀、敘命紀、循蜚紀,就是這里講有一個“因提紀”,循蜚紀再來再下來是因提紀、禪通紀,還有疏仡紀。這里有“因提紀”跟“循蜚紀”,還有“敘命”紀,剛才我們有念過“敘命”紀、“循蜚紀”。我再念一遍十紀,九頭紀、五龍紀、攝提紀、合雒紀、連通紀、敘命紀、循蜚紀、因提紀、禪通紀、疏仡紀,這叫十紀。這個“因提紀”跟“循蜚紀”、跟“敘命”紀,我們剛才已經介紹過了。
再來,“人皇”,上古時期的三皇之一。
“地皇”,上古時期三皇之一。
“天皇”,上古時期三皇之一。
這個是初三皇。
再看下面,“垂”,“垂于史冊”,“垂”是傳下去,傳留后世。
“衰周”,“衰周”是周朝,因為孔子誕生的時候,已經是東周時代了,所以那個時候是已經是比較衰落了,這叫東周時代是“衰周”的意思,叫春秋末年??鬃邮巧诖呵锬┠辍?/span>
“猶及見史氏之闕文”,這句經文是出自《論語·衛靈公》,“子曰:‘吾猶及史之闕文也。’”“吾猶及”者是指孔子說,他自己尚能及時見過。“史之闕文”者,是指掌理史書的官員,“闕”就是缺少的缺,“文”就是字。那這段的意思就是說,古時候優良的史官,遇見書中有疑問的字,則懸而缺之,他不寫下去,懸而缺之,就不寫下去,以待能知之人來記錄。這個古代史官是很慎重的,他不知道的,有疑問的,他不寫下去,空下來,給以后的人來寫、來記錄。這個意思是說,孔子當時的史官,作史的態度非常嚴謹,這叫做“猶及見史氏之闕文”,這個意思。這一段的意思是說,孔子生于衰周,“猶及見史氏之闕文”,因為后代的儒者看到這三皇五帝都活得超過百歲的,甚至還有幾萬歲的,他們說荒唐,盡行刪去,這個意思在探討這個,其實史書的記載,他們是很慎重的。
再看下面,“無稽”,“無稽”就是無可查考、沒有根據。
“目不見,而謂之三足鱉”,這個我們上次有討論過,就是禹的父親被堯殺了以后,變成一個動物,叫
。這個字念能,不叫熊,它下面是三點,不是四點,下面四點水是熊?!澳坎灰?/span>
,而謂之三足鱉”,因為它是在山谷里面,有一種動物,沒有看過那個
這種稀有動物,這上古之獸。這《史記正義》這里面有記載,《史記》上有記載,禹的父親鯀被堯殺害,殺了以后,化身成一只叫
的這種動物。這是上古時期的野獸,現在已經見不到了,在《史記正義》里面有記載。所以他的意思是說,你眼睛沒有看到這種
這種稀有動物,你把它當成它是三腳鱉,“三足鱉”,這個意思。
再來,“閱”,“閱三千年”,“閱”就是經歷。
好,我們再看下面最后一行,“韓昌黎佛骨表”,“韓昌黎”就是韓愈。我們上次,老和尚講經好像有提過,韓愈還在餓鬼道,韓愈還在餓鬼道啊,因為他謗佛,對不對?老和尚講經有講過,韓愈還在餓鬼道,他造口業,謗佛、謗法、謗僧。那怎么來的呢?我們現在介紹給各位。韓愈,他是唐朝人,唐朝韓愈,西元七六八年到八二四年,他叫韓退之,字退之,唐河陽人。他通六經百家之學,他學問好,就是我們就講說世智辯聰,世智辯聰就是八難之一,他一定謗佛的,因為他認為他很聰明,其實聰明不等于智慧。他通六經百家之學,那是講起來也是學問很好。崇尚儒,辟佛跟老,老就是老子,道家,佛就是佛家,我們佛經,排斥我們佛法跟道家、道教,叫“崇儒辟佛老”。
這古代讀書,學問很好的,基本上都還會辟佛。印光大師就是早期的時候,他是儒學底子非常好,他也曾經也有對佛法有一些批評,后來因為他眼睛有病,眼睛生了疾病,后來印光大師學佛以后,才知道佛法的浩瀚,佛法的般若智慧,它是第一義諦,了義的,后來懺悔了,成為一代祖師,印光大師,凈土宗第十三祖。蕅益大師也是一樣,他是儒家的底子非常地好。所以古代,你看這些高僧大德都是什么?儒佛兼通,通儒通佛。李炳南老師就是一個例子,通儒通佛。李炳南老師教學生,跟江逸子老師說,把佛放心中,幫孔子做一點事情。儒佛并弘,就這樣。古代的大儒,他們有些尤其是理學的,宋朝理學家,那謗佛謗得很厲害。所以“崇儒辟佛老”。
“文章自成一家,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”,還是有人看他的書啊,后代的文人要學習古文,也要參考韓愈的文章。他官當到吏部侍郎,侍郎等于現在講的副部長。他祖先世居在昌黎,所以他稱為,自稱“昌黎”,所以“韓昌黎”就是韓愈。在宋朝的時候,元豐年間,他被追封為昌黎伯,世稱“韓昌黎”。
再下面,“佛骨表”,唐憲宗的時候,元和十四年,西元八一九年,當時韓愈五十三歲,唐憲宗聽聞鳳翔(在今天陜西)法門寺護國真身塔內,有釋迦文佛指骨一節。也就是說,在法門寺護國真身塔內,有釋迦牟尼佛的指骨舍利,唐憲宗有聽到人家跟他這樣報告。他就派遣特使持香花迎入皇宮。你看,恭敬啊,對三寶恭敬。留宮內三天,后來送到各佛寺輪流供奉。“王公士民”,就是王公貴族、平民百姓,“敬禮布施”。就皇帝唐憲宗修個大福報。韓愈就嫉妒了,“韓愈上疏極諫”,向唐憲宗上疏文進諫,那就是〈諫迎佛骨表〉,就是一篇的奏書,辟佛。
再來,“減劫”,這剛才我們有介紹過,人壽由八萬四千歲,每隔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只有十歲,在這個減壽的時期,叫“減劫”。
再來,“成童”,“成童”,年齡稍大的兒童,或謂八歲以上,或謂十五歲以上,說法不一。在《谷梁傳·昭公十九年》,“羈貫(古代成童的發飾,女曰羈,男曰貫。)成童,不就師傅,父之罪也?!本褪浅赏臅r候,如果你沒有去拜師,這是父親的過錯。古代重視教育,像老和尚講過,他父親會帶著他到老師那邊行三跪九叩禮,這是大禮。李炳南老師,當時在臺中蓮社的時候,當時聘請的老師,李炳南老師帶領家長,學生的家長,跟老師行三跪九叩首,也是行古禮啊,這都尊師重道啊。范寧《注》,“成童,八歲以上?!薄抖Y記·內則》篇,“成童舞《象》,學射御?!编嵭蹲ⅰ?,“成童,十五以上?!彼杂袃煞N說法,一個是八歲,一個是十五歲以上。
“少艾”,“少艾”就是年輕貌美,就是指女子。
“總角”,古時候兒童束發為兩結,向上分開,形狀像角,我們在看那個電影里面演古代的兒童,都是綁兩個角,形狀像角,故稱為“總角”。這是指兒童。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,按語的白話解:
釋迦牟尼佛,在人壽百歲的時候出世。所以周成王、康王的時代,滿百歲的人很多,例如周武王九十三歲,周文王九十七歲。唐虞時代,在周文王以前一千多年,又應該增加十多歲啊。因為每隔一百年加一歲,所以一千多年等于要再加十歲。所以禹壽,禹的壽命一百零六歲,舜的壽命一百一十歲,堯的壽命一百一十七歲。帝嚳在位七十年,他的壽命可以推知了。顓頊在位七十八年,比帝嚳又增加了。少昊在位八十四年,比顓頊又增加了。黃帝在位百年,比少昊又增加了。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,比黃帝又增加了。伏羲氏前有因提紀、循蜚紀、敘命等紀,到人皇氏,不知道幾十萬年了。所以人皇兄弟九人,合起來四萬五千六百年。到地皇、天皇,又不知多少萬年,所以兄弟各一萬八千歲。這些事實流傳史冊,彰著可考。后代的儒家學者看見幾萬年的說法,認為荒唐,全部刪去,真是知識淺薄啊。當時作史的人,記載流傳下來這些史實一定不會沒有根據??鬃由谥芩ブ畷r,還看見了史氏遺留下來的許多殘缺文字。就是因為他們有疑問了,就不敢記錄下去,表示這些史官都非常慎重,留給以后知道的人記載下去,所以孔子有看到它有很多殘缺的文字。難道唐虞以前的史官、史臣,會隨隨便便地把沒有根據的語言記載在正史里面嗎?
唉,沒有看清的全貌,這種古代上古時期的稀有動物,就說看到一只三腳鱉,不是原物有什么大驚小怪,而是學識不足啊。從周昭王到今天,又經過三千年了。釋迦牟尼佛是在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,釋迦牟尼佛降生、降誕之辰,是在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這個國家里面,所以到今天是三千年了。又應該減三十歲了,因為每隔一百年減一歲,所以三千年就要減三十歲。所以那時候的人,各位你看,剛才討論到說,像黃帝、堯舜,他們都是一百多歲,對不對?那到現在呢?從周昭王到現在,也經過三千年了,但是那時候是什么?那時候是清朝啊,那時候這個周安士菩薩在著作這本《安士全書》的時候,那是清朝啊。所以你看,古代的人都活到一百歲,現代人平均壽命大概是七十、八十。所以一百歲,已經三千年,每隔一百年減一歲,到現在七十歲,一般都是這種壽命。所以看今天年高的人,大致以七十為上下,就是“類以七旬為上下”。“博覽群書”,才知道佛講的話,都有應證。韓愈〈諫迎佛骨表〉,說上古沒有佛反而壽命長,后世有佛反而壽命短。他哪里知道現在正處于減劫時候呢?韓愈不知道增劫跟減劫,他不知道這個佛講的道理,所以他說,無佛的時候壽命長,有佛的時候壽命短。
人壽八萬歲時,五百歲才婚嫁。人壽有八萬歲的時候,那時候五百歲才要結婚。周朝初期的制度,三十歲才成家。今天則年未成童,就談戀愛了,跟少女談戀愛;束發小子,口出穢語。這還是清朝,那現在更不得了了。
好,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“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”,我們看經文:
“人壽當減劫時。每過百年。其身短一寸。千年則短一尺。釋迦如來出世時。人身皆長八尺。(佛之化身。一丈六尺。)今已過二千余年。當短去二尺。故今世之人。大抵以六尺為上下??傊畨墼觥t其身隨時而大。壽減則其身隨時而小。至疾疫災后。壽命愈促。身形愈小?;蚨兪?。或三搩手。所可資食。稊稗為上。人發衣服。以為第一。資身之具。皆作刀杖之形。(今婦人簪珥已有作刀斧形者。)”
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:
“八尺”,《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》有<周尺考>,云,“今考周尺一尺二寸當唐尺一尺。”故知周尺較今尺為小,然八尺身材亦較今人為高。
“疾疫災”,這個就是當人壽減至二十歲時,有大疾疫,種種諸病,一切皆起。以是因緣,世間人民,疾疫死者,其數無量,是名疾疫災。三災者,一刀兵,二疾疫,三饑饉。刀兵災起七天,疾疫災是七月七天,饑饉災是七年七月又七天。這個是《佛學大辭典》里面記載的三災。所以“疾疫災”是指減劫末所起的三種災厄之一。
再看這個“搩手”,“搩手”是指手指張開(拇指跟中指之間的距離)度量物體,用拇指、中指這樣來量東西的一個距離,這叫“二搩手”,“或者三搩手”。謂張開拇指和中指的距離,這樣來計算。
“稊稗”是兩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。稗生于水田濕地,初秋,秋天開花,子像黍,就玉蜀黍,黍粒大小,茶褐色的??赡コ擅媸?,或做家畜的飼料。稊像稗,稻穗像粟,生于荒地。
再來,“人發衣服”,疑指身無附加之衣物,僅有蓄發以蔽體、保暖。
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,就是人的身材、身高,有古代大、現在人小這種差別。人壽進入減劫時,每過一百年,身體就短一寸,千年就短一尺。釋迦牟尼佛出世時,人身都長八尺(佛的化身一丈六尺)。今已過二千年了,應當短去二尺。所以今天的人,大概都是六尺,大多數在六尺上下??傊?,壽增則身體隨之而大,壽減則身體隨之而小。到出現疾疫災害后,壽命更短,身形更小,有的二搩手,有的三搩手。所吃的東西,以稗子草類當上等好貨。所穿的衣服,以人發衣服當上等好貨。生活用具,都作刀杖的形狀(像今天的婦女簪珥已有刀斧形狀的)。
好,我們看下面這段“按”語:
“有人發隋唐以前古墓。有骨粗大。較今時人骨。長二尺許。嘗考天人感通記云。蜀都舊址。本在青城山上。今之成都。乃大海也。昔迦葉佛時。有人從西耳河邊回。舟過于此。見岸上有兔。引弓射之。不知兔乃海神也。大怒。遂踏翻其船。而壅沙成地焉。后至晉朝。有僧見地上多裂。掘之。得人骨船底。骨皆長三丈余。以迦葉佛時。人壽皆二萬歲故也。又嘗讀孔履記。孔子之履。當今之官尺。一尺三寸。則孔子之足。非猶夫今人之足矣。又嘗讀周禮云??麻L三尺。博三寸。則昔人之手。非猶夫今時之手矣。甚至服物器皿。凡在百年前者。必較大于今人。豈非身形漸小。物亦隨之而小乎。”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粗”,跟那個東西很粗,粗心的粗,是同一個意思。
“天人感通記”,取自《法苑珠林·卷第十四》,道宣律師《感通記》,其記載道宣法師問天人,天人陳述之內容,叫《天人感通記》。我們知道道宣律師戒行,持戒持得非常地精嚴,所以天人應供。
“青城山”,青城山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南,山形如城,故名青城山。
“西耳河”,位于云南西部大理境內的一條河流,為洱海唯一之出水口。
“孔履記”,出自元朝王惲所著的《秋澗集》三十六卷,收錄在《四庫全書·集部》,記載孔子鞋子尺寸,及孔子行儀,叫《孔履記》。
“當今之官尺一尺三寸”,清朝官尺約今天的三十二公分。故“一尺三寸”約今天的四十一點六公分。
“柯長三尺”,“柯”就是斧柄。斧柄三尺,“柯長三尺”就是斧柄三尺。
“博三寸”,“博”就是斧柄的寬度,這叫“博”。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。這些在講人的壽命,人的身高,都是根據古代人福報大,所以長壽,身材高,現在福報越來越薄,所以壽命就短,人就短小。我們看這段按語的解釋:
有人發掘隋唐以前的古墓,見骨頭粗大,比今天的人骨頭還長二尺左右。曾經考證《天人感通記》說,蜀都舊址本來在青城山上,今天的成都是個大海。以前迦葉佛的時候,有人從西耳河(洱海,在云南省大理縣)旁邊回來,有人從西耳河邊回,船到今天的成都地方,看見海上奔過一只兔子,就拉弓去射,不知道兔子是海神,海神大怒,就踏翻了船,使沙子堆積,變成了一片平地。以后晉朝的時候,有個僧人路過,看見地上多裂縫,就挖開來,找到人骨船底,骨都長達三丈多。因為迦葉佛的時候,人的壽命都是兩萬歲。又曾讀《孔履記》,孔子的鞋子相當于今天官尺一尺三寸,那么孔子的腳就決定不是今天人的腳的長度了。又曾讀《周禮》說,斧子、斧頭的把柄長度是三尺,寬三寸。這個斧頭的把柄大概長,斧柄是三尺,那斧柄的寬度大概是三寸。就表示那時候的人手比較長比較大,所以那個把柄才三尺。要拿這么大的東西,那么古人的手就不是今天人的手了。由此推算,衣服、物品、器皿,凡在百年前的,一定比今天大。難道不是身形漸小,物也小,物也隨之而變小嗎?
再看下面這一段:
“人福有古重今輕之驗”
“人惟有德。所以有福。壽減之后。一切皆減。其德漸漓。其福漸損。略言之。如七寶漸隱沒。五谷漸歉收。衣食漸艱難。容貌漸丑陋。資稟漸昏愚。精神漸衰弱。風俗漸驕慢。六親漸不和。賦役漸繁重。水火盜賊漸熾昌。佛法漸凋廢。善人漸衰殘。真儒漸稀少。謗佛之人漸推崇。富人漸鄙吝?!?/span>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驗”就是證據、征兆。
“漓”就是淺薄、刻薄之意。
“七寶”,就《無量壽經·上》說,七寶就是“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珊瑚、瑪瑙、硨磲。”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曰,“亦以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硨磲、赤珠、瑪瑙而嚴飾之?!?/span>
“五谷”是指各種谷物,說法不一,普遍的說法是稻、黍、稷、麥、菽,稱為五谷。
“資稟”就是天資、稟賦。
“六親”,歷來說法不一,一共有五種。第一種六親,《老子》說,“六親不和有孝慈。”王弼《注》,六親是指父、子、兄、弟、夫、婦。那么另外一種說法,六親是指父、母、兄、弟、妻、子。那也有一種說法是父子、兄弟、姑姊、甥舅、婚媾,婚媾就是妻子的家屬,姻婭是丈夫的家屬,這樣叫六親。所以一共有五種解釋,我只介紹三種。
再來,“賦役”,賦稅跟徭役的合稱。中國古代,賦是指兵賦。秦朝、漢朝以后,賦是指按戶口征收的稅,徭役是另行征發,賦和役始有明顯區別。明代以后,將按戶口征發的徭役折征銀兩,把丁稅納入田賦,到清朝的時候,徭役為田租的專稱。
“凋”是枯萎、零落?!墩撜Z·子罕》篇,“子曰:‘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’”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人福有古重今輕之驗。人惟有德,才能有福。壽減之后,一切都減。德漸薄,福漸少。簡略來說,七寶漸漸隱沒,五谷漸漸歉收,衣食漸漸艱難,容貌漸漸丑陋,天資漸漸昏愚,精神漸漸衰弱,風俗漸漸驕慢,六親漸漸不和,賦役漸漸繁重,水火盜賊災害漸漸繁盛,佛法漸漸衰落,善人漸漸衰殘,真儒漸漸稀少,謗佛的人越來越受到推崇,富人漸漸慳吝。
好,我們看下面這段按語:
“(按)世俗文詞。有時不驗。若出之內典。則字字有征。且如三代之時。皆用黃金白璧。動以百雙萬鎰為計。未嘗純用白金也。至于漢后。乃間用白金。(桑宏羊至以白金鑄錢。)而夜光之璧。照乘之珠。小國皆有。非若今時之罕見也。乃今之用低銀者。多和赤銅于內。是銀不足。而繼之以銅也。非七寶隱沒之驗何。(古人所云百金。乃百錠金也。漢文帝云。百金乃十家中人之產。蘇子曰。興師十萬。日費千金。若一金。止作一兩。則漢代中人產。止有十兩之數。而一兵之資糧器械。每日止用銀一分矣。有是理乎。)周時田百畝。止當今時二十二畝。此二十二畝之所入。上農夫可食九人。夫古人每食。必至斗米。一人終歲之糧。約今時七十余石。九人當有六百幾十石。是每畝可收米三十石也。余幼時所見聞。吾鄉尚見每畝收脫粟三四石者。自康熙癸亥年后。凡從前收三石外者。皆不及三石之數矣。非五谷歉收之驗何。(隆萬間。有人修昆山薦嚴禪寺。出其瓦間所塞稻束。猶唐朝故物。其穗長至尺余。計其所收。每畝必有十余石。今之稻穗。不滿四寸矣。)古者國無十年之蓄。曰不足。無六年之蓄。曰急。漢唐盛時。尚可比昔年之不足。今則求為急。而不可得矣。非衣食艱難之驗何。古者王公之貴。下交巖穴。卿相之尊。勞不坐乘。今則甫膺一命。便藐視知交。而皂隸牧圉。有乘軒執蓋者矣。非風俗驕慢之驗何。古者高僧見天子不名。詔書必稱師。唐太宗敘三藏圣教。極意欽崇。玄奘法師示寂。高宗告左右曰。朕失國寶矣。輟朝五日。(見高僧傳。)中宗景龍二年。敕高安令崔思亮。迎僧伽大師至京。帝及百僚。皆稱弟子。(出金湯篇。及統紀。)高宗顯慶元年。敕天下僧尼。有犯國法者。以僧律治之。不得與民同科。(出唐書。)宋真宗朝。詔天下避志公禪師之諱。止稱寶公。(見志公禪師后行狀。系張南軒父。忠獻公所撰。)宋之太祖太宗。真仁高孝。皆興隆大法。有時駕臨佛宇。有時問法禁中。為林間盛事。今則士流倨傲。多有見佛像不參。遇高僧不禮者矣。非佛法凋廢之驗何??最伭⒔獭V官F躬行。不尚口舌。厚于自治。薄于責人。孟子距辟楊墨。出于萬不得已。譬如大黃巴豆。良醫偶一用之。非日日必需之物。今則白衣小子。止拾幾句謗佛常談。便自謂程朱復出。黃口兒童。但有一種夸大習氣。輒主張道學門庭矣。非真儒稀少之驗何。即此數者。余可例推?!?/span>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征”,“征”就是證明、驗證。
“白璧”,“白璧”是白色的璧玉,古人視為貴重的寶物。
“雙”,一對。
“鎰”,量詞。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,以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“一鎰”?!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敖裼需庇裼诖?,雖萬鎰,必使玉人凋琢之。”
再來,“白金”,銀的別名。
“桑宏羊”,人名。西漢洛陽人。武帝時為治粟都尉,領大農丞,就有點像現在的臺灣的農委會,或者是農業部長之類的,總管天下鹽鐵。作平準法,以善理財著稱,后以謀反被誅。這是“桑宏羊”。
“照乘之珠”,在《史記·卷四十六·田敬仲完世家》,“梁王曰:‘若寡人國小也,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?!薄罢粘酥椤本褪且环N寶珠的名字,它照車子,可以照一次照十二輛,這個光明,照十二乘就是十二部車。后世稱為“夜明珠”。
“低銀”,成色低的銀子。
“和”,摻雜、摻合、混雜。
“上農夫”,“上”是最好的、優等的。這個地方是指最擅長農作的農夫,其農收也可能是最豐碩的。
“可食九人”,就是拿食物給人或是牲畜吃,就糧食收成之量可供九人所需。
“脫粟”,除去皮殼而未精碾的粗米,就是糙米。
“康熙癸亥”,康熙二十二年,西元一六八三年。
“隆萬”,“隆”是隆慶,為明穆宗年號?!叭f”是萬歷,明神宗的年號。所以“隆萬”就是明穆宗、明神宗。
“國無十年之蓄”,就是六十三頁這一行,第一行,《禮記·王制》原文,“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,無六年之蓄曰急,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。”
“巖穴”就是隱居而不做官。
“甫膺一命,便藐視知交”,“甫”就是剛剛。“膺”就是被任命、被提拔、被選舉擔任公職。“命”就是指派,如“命官”。意思是剛接受朝廷任官的詔令,就看不起至交好友。
“皂隸”,古代的賤役,后專以稱舊衙門里面的差役。
“牧圉”,“牧圉”就是飼養馬的人。
“乘軒執蓋”,古代一種有圍棚或帷幕的車,叫“軒駕”,“蓋”就是它有雨傘,有傘蓋。意思是乘坐豪華的車,并執名貴的傘蓋以遮蔽陽光、風雨,叫“乘軒執蓋”。
“不名”就是不直呼其名,表示優禮、優遇、禮敬或尊重的意思,不直接稱他的名字。
“唐太宗敘三藏圣教”,這是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的碑文里面,那個序文是唐太宗作的。
再來介紹玄奘大師。玄奘大師在貞觀三年,前往天竺國取經,途經西域十六國。在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,奉敕在大慈恩寺譯經。玄奘大師是上表請皇帝為經文作序,就是《三藏圣教序》,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,唐太宗欣然應諾,并由太子李治作記。后太宗之序,太子李治之記及法師之謝表,三合一成為《三藏圣教序》。太宗制成石碑,此碑即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碑。
“玄奘法師”,我們來介紹玄奘法師,俗姓陳,名祎,河南人。年幼時家境貧困,隨其兄長捷法師住洛陽凈土寺,學習佛經,十三歲入選為僧。因為古代要出家必須要拿到國家所制定的戒牒,要考試,所以他入選為僧,古代是用朝廷來監選的。其后游歷各地,參訪名師,研究《涅槃經》《攝大乘論》《雜阿毗曇心論》《成實論》《俱舍論》。因感諸家各擅一宗,說法不一,所以他就以《瑜伽師地論》來解決疑難,而決心到印度去取法,求法。
唐太宗貞觀三年從長安出發,歷盡艱險才到那爛陀寺,到那爛陀大學的戒賢論師,做他的門下。唐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,帶回大小乘佛經、佛典五百二十筴,六百五十七部。其后將近二十年間,譯出大小乘經論七十五部,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譯本無論是在質和量都超過各譯經家的成就,為中國最偉大的譯經家之一。弟子數千人,著名的有窺基、普光等。
那我們現在就來介紹玄奘大師跟窺基大師的因緣。玄奘大師是法相宗的祖師,就是唯識宗,他的大弟子窺基大師,就是法相宗的二祖。窺基大師又稱為三車法師,他這典故怎么來的呢?我們來介紹一下。
三車和尚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,唐太宗的時候一個修行者,是唐玄奘大師的高足。
玄奘大師要到西域取經的時候,當時非常地艱苦,餐風露宿,中途同伴,陪他去的病的病、死的死,走到半途,剩下沒有幾個人,還有半途而廢的,但是玄奘大師堅持要到西域去取經,要到印度去取經。
那經過蔥嶺,中印邊界的蔥嶺,就現在的克什米爾高原,群山高聳入天際,每個地方都是冰天雪地,他就發現有一座山,那個山頂是黑色的,他覺得很奇怪,玄奘大師好奇,就走過去看,就一探究竟。當他走到小山腳下的時候,發現那個黑黑的像繩子一樣的東西,一看,是人的頭發,在雪堆里面,但是那個黑色的部分,還有一點微微的溫度。于是他就知道說,這是一個人,入定的修行者,一個入定的修行者,但是身軀怎么會這么高大呢?我們講到古代的人,這個剛才前面我們討論到,這個迦葉佛的時候,人壽二萬歲,所以那時候身高很高啊,他的骨頭是多少?三丈余。從這個案子,這個公案就可以證明。
結果玄奘大師說,他這個頭發怎么那么長呢?他身材怎么那么高大呢?他好奇心就開始挖了,挖了,把這個大個兒周圍的冰雪、全部塵土都清理干凈。玄奘大師是站在這個大個兒的肩膀上,他的肩膀,身高大到什么程度?玄奘大師站上去,大概到他耳朵的一半。他就按照規矩就拿引磬,叮、叮、叮,那位阿羅漢就醒過來了,睜開眼睛,身上的塵垢冰雪都掉落的聲音,像山崩一樣,轟隆一聲,很嚇人。
那個大個兒就眼睛張開說,誰叫我???玄奘大師說,是我啊。他說,你是誰?他說,我是東土大唐人,我要到印度去取經,我現在站在你的肩膀上,你又是誰呢?怎么這么高大呢?剛才我們讀經文,在六十一頁里面有提到,迦葉佛的時候,人壽是二萬歲,那個骨頭,那個骨,“得人骨船底”,骨長都是三丈余,那個時候人高大。這個大個兒阿羅漢就說,我是前一尊佛迦葉佛末法時代的人,因為那時候已經沒有佛法了,我就自己修道證阿羅漢果,但是沒有佛可以給我印可,所以我在這里入定,我就要等釋迦牟尼佛來跟我印證。玄奘大師說,哎呀,釋迦牟尼佛來過了,他已經涅槃走了。這大個兒就很失望了,他又入定說,好,那我等下一尊佛彌勒佛再來好了。說完,他眼睛一閉又入定了。那個道行這么好,他只要眼睛一閉,他就入定了,他不用盤腿。
玄奘大師就說了,且慢,你在這里入定,如果彌勒佛來了,你又錯過了,怎么辦呢?我看這樣好了,釋迦牟尼佛剛走一千年,現在是像法時期,佛經還在,我想要去留學取經,你干脆到中國去投胎,等我留學回來,你來幫我,我們一起弘法,怎么樣?這大個兒想一想,說,好啊,可是我不知道中國在哪里啊。玄奘大師就說,你就向東邊太陽升起的方向,震旦,走過去,就會看到長安城,那個最高、最大的那個房子,你到那邊去投胎。那城因為它比較高,皇帝住的地方,都是宮殿,那個城樓。大個兒說,哦,那我知道了,再見。那個阿羅漢就從玄奘大師的建議,直奔東土去投胎轉世了。投到哪里呢?沒有人知道。那么玄奘大師是希望他去投胎唐太宗的兒子,等他學成歸國,再度他出家。
后來玄奘大師到印度的時候,那時候印度佛法,從世尊滅度后,基本上分為性相二宗。其中法相宗為彌勒菩薩所造之論,叫《瑜伽師地論》,立宗以后,后面有無著菩薩、世親菩薩,他們這兩兄弟,后面還有個師子覺。我們有講過,他們三兄弟都修得很好。世親菩薩本來是毀謗大乘的,那他哥哥無著菩薩是弘揚大乘的。后來世親菩薩看到他哥哥無著菩薩所看的佛經是大乘佛法,這么殊勝,他很懺悔,想要割掉自己的舌頭,懺悔。無著菩薩說,不用,你以前毀謗大乘,現在贊嘆大乘就好了。后來世親菩薩就轉為弘揚大乘佛法。他的弟弟師子覺,三兄弟都非常要好,當時講好,誰先往生,要回來報告消息。
結果第一個往生的是師子覺,沒有回來。再來就世親菩薩往生了,他也沒有回來,他才去聽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講一堂經,他就回來了。結果回來以后,他哥哥無著說,你怎么去那么久呢?他說,我才聽一堂經,彌勒菩薩的開示啊。他說,那師子覺呢?他說,師子覺現在在彌勒外院跟天女玩得不亦樂乎,都樂不思蜀了,就沒有回來通報。因為兜率天有外院跟內院,內院是法身大士,就是一生補處,像釋迦牟尼佛要到人間來成佛的時候,就在兜率內院等待因緣,那叫一生補處。兜率外院,就是天人所居住的地方。這個是講無著菩薩跟世親菩薩。再來是護法菩薩,后來有戒賢論師,就是那爛陀大學的校長,這五位稱為天竺國五大論師。
戒賢論師已經一百零六歲了,準備要入滅了,因為他這個有痛風,很痛,痛到想要斷食來,我們現在講叫自殺,他想要斷食來入滅。后來感得金色人、銀色人跟琉璃色人來跟他入夢開示。那金色人就是文殊師利菩薩,銀色人,彌勒菩薩,琉璃色人,觀音菩薩。金色人文殊師利菩薩就告訴戒賢論師了,他說,我只知道佛陀說身為苦本。佛陀說,觀身不凈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,這四念處觀。那身為苦本,你怎么想要用斷食來入滅呢?他說,你業障還在,你過去生當國王,殺了很多動物,因為你想要人間美食,所以你的部屬都弄很多美食給你,供你食用,所以殺害了很多動物,那你現在就在消那個業障。震旦國有一位法師三年后會來,你等他來,把法傳給他,你就可以入滅了。果然金色人講完以后,文殊師利菩薩講完以后,戒賢論師腳痛就比較減輕了,他后來明白這是業障,這是消業,受這個病苦是消業。
后來玄奘大師到了以后,戒賢論師請他的侍者告訴他說,他等他等三年,是非常地痛苦,痛苦到講到的時候都流眼淚了,后來就把法傳給他了。這是玄奘大師。那時候戒賢論師已經一百零九歲了,他見到玄奘大師的時候,已經一百零九歲了,他說,我等你好久,你終于來了。后來玄奘大師就跟著戒賢論師學唯識法相,并且深得意趣,回歸中土,廣傳此宗,是為中土唯識法相宗的初祖。
那么玄奘大師他當時,我剛才算是貞觀三年到貞觀十九年,應該算起來是十七年,但也有說是十八九年,但是詳細日子應該是十七年。他回歸到中土的時候那一年,他的道友發現寺前楊柳枝朝東,大家都盛傳說,玄奘大師要回來了。于是當時接近長安城的時候轟動,連唐太宗都知道,并且以帝王之尊,親自郊迎,可見唐太宗禮賢下士之心。就是我們這里講的,古代的帝王,像唐太宗,玄奘大師示寂的時候,唐高宗說,“朕失國寶”。
后來玄奘大師回國以后,太宗召見,玄奘大師就問,說那個有沒有一個,他有見到一個阿羅漢來投胎啊,他問皇上說,你在這十七年、十九年之間,某年某月,有沒有得一皇子?有沒有生太子?太宗說,沒有啊。那玄奘大師又繼續問了,唐太宗就去派人家去問,去打聽了,到處去找,把長安城里面凡是十九歲、十七歲的左右的年輕人造冊報上來。后來就查出來了,有一位青年,是當時唐太宗的大臣,很有名的將軍尉遲敬德,就是尉遲恭,尉遲恭將軍的哥哥,他胞兄的兒子,就是那位阿羅漢再來投胎的。
當時玄奘大師就要求這個尉遲公子出家,但是因為他得到回答是不要。我投胎來當人了。他說,你前世是阿羅漢,可是經過入胎出胎,入胎、處胎跟出胎,三個階段都迷失了。所以印光大師才說,他說,你除非你是法身大士,斷根本無明,你才可以再來,否則你都是來輪回的。他說,如果你沒有證法身,你在轉生受身、轉生受身之間,就是入胎、處胎跟出胎,一萬個人難保有一二個,大概只有一二個可以這樣不迷,十之八九全部迷,在轉生受身之間絕對會迷失。所以印光大師不贊成你說我來世要做大法師,我來世要做富貴人家,我來世要做帝王,都不行,印光大師說,那不是真正的凈土行人。這個就是一個例子,他是阿羅漢,他破見思惑,就是破見思惑,他只破我執而已,你看他就迷失了。
那玄奘大師就向唐太宗報告了,唐太宗就下詔給尉遲恭,大意是說,哎呀,你也是很護持三寶,那我因為現在是皇上,我當皇帝,我不能出家,玄奘大師說,你那個侄子很英敏絕倫,那你就代表皇帝出家好不好?皇帝直接下詔令、詔書、圣旨了。那尉遲恭沒辦法推辭,但是還是故意刁難抗拒。這個現代也是一樣,要出家的障礙都很多,哪那么容易啊,出家是乃大丈夫之事,那是要福德具足。
那因為這位尉遲公子熟讀諸子百家,因為他以前過去世是出家人,所以他一看經書就能夠通達,沒有障礙。那當時據說他要求三個條件,他說,我喜歡讀書,你要叫我出家可以啊,我要一車的書。照理講出家就要讀佛經,怎么可以讀這些書呢?諸子百家呢?那沒有辦法,玄奘大師就答應他,說,好,可以,答應你。
那現在第一個答應,他沒有辦法抗拒啦,又開第二個條件,他說,我被奴婢服侍慣了,我出家要一車的美女來服侍我,就是奴婢侍候。那唐太宗就問玄奘大師說,可以嗎?玄奘大師說,可以,又答應他了。再開第三個條件,說要金銀珠寶,第三車了。第一車是書,第二車是奴仆美女侍候,第三車說要金銀珠寶。
但是他開金銀珠寶的時候,皇帝有點為難,說這樣可以嗎?玄奘大師說,可以,先答應他啦。玄奘大師知道他是阿羅漢再來的,他絕對可以轉迷為悟的啦,果然沒錯。那時三個條件都答應好了,一車的書,一車的金銀珠寶,一車的美女,全部答應他了,浩浩蕩蕩就開到佛寺去了。大雄寶殿唱戒定真香,剃度大典了,那個梵音、梵樂、梵唄一唱下去,窺基大師過去生出家的那個的因緣又回來了,嚎啕大哭,性德流露?!稛o量壽經》里面也有講,你讀佛經的時候,學佛的時候,會淚流滿面的,那都是佛國來的,過去生都跟佛有因緣的。所以后來這樣就,書籍一車,奴婢一車,還有金銀珠寶一車,號稱三車法師。
所以當時的社會,都是第一流的人才出家學佛,而且要有官方的度牒。所以以前他們這些出家人,為什么叢林里面都會講經說法?因為他們都飽讀諸子百家的書籍,所以世間的學問都非常地好。
窺基大師因為他名氣很大,他代表皇帝出家,所以大家都很尊敬他,但是獨獨有一個法師對他有意見,就是道宣律師。道宣律師是持戒律的。道宣律師他主張以戒為師,他是遵守戒律,要求很嚴格,自己搭茅棚在終南山苦修,非常精進,連天人都感動為他送食,就天人應供。
道宣律師他因為嚴守戒律,在唐代也是一個非常出名的大法師,受人家尊崇,但是他對窺基大師是有一點意見,想跟他討教討教,于是他就寫了一封信給窺基大師。也有一說是窺基大師路過,去拜訪道宣律師。也有一說是道宣律師寫一封信請窺基大師來敘一敘,我仰慕你的盛名,本來想要親自上門請益的,但是我在山上苦修不方便。窺基大師很客氣,不用不用,我去拜訪你。
就到約定的日子了,窺基大師就一如往常,三車五從,浩浩蕩蕩開過來,到終南山,交代這些侍者仆人在山腳下,不用上去,他自己一個人上去。那么上去以后,結果那個道宣律師本來說讓他看一下,我修到有天人應供,結果到中午的時候,天人不見了,進不來,沒有飯可以吃。沒有飯可以吃以后,那左等右等,時間都過,好,兩個繼續喝茶,繼續品茶論佛法,道宣律師就留客人,也有這么一說。
那么因為道宣律師是,他是不倒單的,他晚上都整晚打坐,脅不至席。那窺基大師,他就在他們寮房借宿一晚,結果他鼾聲如雷。躺下去的時候,道宣律師說,怎么姿態是睡這個樣子呢?明天好好要跟他講一下出家人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,行住坐臥,行如風,立如松,坐如鐘,臥如弓,怎么可以睡姿是這個樣子的呢?
第二天早上起來,道宣律師就跟窺基大師講昨天晚上睡覺的情形等等。窺基大師說,嗯嗯,對對,好,但是昨晚你也吵得我人家不得安眠,知道嗎?不知道是誰呢,昨天晚上有一個人在打坐,半夜有一只虱子要咬他一口,這個人生氣就把虱子抓起來,就本來是說,誒,不行,要殺生,就一想就不能殺生,把那個虱子往地上一丟,那個虱子斷了一條腿,晚上哀哀叫,害得我都還不得安眠。這個窺基大師可以禪定功夫到這種程度,就是連虱子斷一條腿他都知道。窺基大師講完以后,這個道宣律師覺得,有一點點說,哇,果然是大菩薩示現。
后來窺基大師下山以后,天人就來了,道宣律師就問它說,那你昨天怎么沒有來呢?中午就是要等你來應供啊。那個天人說,哎呀,整個終南山啊,滿山、滿谷都是金甲人,都是護法龍天,我根本進不來啊,我只是一個小天人而已啊。道宣律師這時候才啞口無言。
所以老法師就說,“人有戒德者,感動諸天,天龍鬼神,莫不敬尊”。這也可以說,贊嘆道宣律師,他有天人應供,但也可以說,贊嘆窺基大師。所以老法師說,道宣律師戒律精嚴,也不簡單,感動天人供養。日中一食,毗沙門天王王子每天中午送一缽飯供養,這是“感動諸天,天龍鬼神”。
那么老法師說,那個法相宗的窺基大師,他是玄奘大師的學生,也是了不起人物。他去拜訪道宣律師的時候,道宣律師以為他戒律不嚴,他還以為窺基大師戒律不嚴,疏忽了,不重視,所以想用天人應供來感化窺基大師。哪里知道到中午,天人飯都送不進來。老法師說,當時天人跟道宣律師說,滿山滿谷都是護法神,它根本進不來。道宣律師聽完了,一身冷汗說,生慚愧心說,自己錯了,小看別人,有一點,老和尚說,是高抬了自己啊。
老和尚說,《華嚴經》,真的入華嚴境界,就是“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”。窺基大師的持戒,老和尚說,比道宣律師還清凈。道宣律師持的戒是什么呢?這是老和尚說的,不是我說的,因為那道宣律師是律宗的祖師,我沒有資格說,那這是引用老和尚的開示。老和尚在什么開示?老和尚在《阿難問事佛吉兇經》里面開示的。老法師說,道宣律師持的是律儀戒。我們知道,這個三聚凈戒,一個是攝律儀戒,一個是攝善法戒,一個是饒益有情戒。那窺基大師那個戒是什么?定共戒跟道共戒。道共戒就稱性而為了,完全就性德流露了。定共戒是他持戒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他禪定,他不會再犯戒了,這叫定共戒。
好,我們再說明一下,定共戒跟道共戒,這也很重要。佛法所講的定共戒,就是戒、定、慧,一般人通常修戒定慧得禪定了,持戒得到禪定功夫了,在定中自然守這個定共戒。他有深定的人,他的身心是不動的,他因為制心一處,所以他不會有破戒的可能。像果清律師就有可能是定共戒。
那道共戒呢?像窺基大師他是有定共戒跟道共戒。道共戒是他證了圣果了,道共戒是證了圣果,就是證法身了,他自然永不作惡啊。那就是六祖大師說的,“心地無非自性戒,心地無癡自性慧,心地無亂自性定?!本妥孕缘慕涠ɑ哿恕W孕缘慕涠ɑ郏墙械拦步浒?,那已經到達證法身的境界。他的心都是念不退,跟正道相應。他的思想、他的觀念,自然不會偏離正道。他不可能破戒的。窺基大師就是這個境界。他不用依靠任何的戒律的準則,不需要依靠道德的規范,他行為自然跟戒律相應。就是孔子說的,我七十歲的時候,我可以隨心所欲,不會逾矩,不會逾越規矩。
以上是我們介紹窺基大師。
再來,“中宗景龍二年”就是指唐中宗。
“僧伽大師”是唐朝西域人。他在唐高宗的時候游江淮,在泗州建寺?!短綇V記》里面有記載,唐中宗親書匾額,為普光王寺賜名,世稱觀音大士化身,叫僧伽大師。
“高宗顯慶元年”,“高宗”是指唐高宗?!帮@慶”是他的年號。
“科”是審理獄訟、判刑。
“真,仁,高,孝”是指北宋真宗趙恒、北宋仁宗趙禎、南宋高宗趙構、南宋孝宗趙昚等,叫“真,仁,高,孝”。
“禁中”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。
“林”是叢林,寺院道場。
“倨傲”是傲慢不恭。
“參”就是進見、拜見,一定的禮節進見。
“距辟楊墨”,我們來介紹一下這個,“距”就是通拒絕的拒,抗跟違?!氨佟本褪邱g斥、摒除?!皸睢笔钦l呢?楊朱。戰國時代的衛人。他的書并沒有傳下來,散見在《列子》跟《孟子》的書中。他的學說主張“為我”,他說,“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”,一毛不拔的,“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”。就是楊朱。“墨”,墨子,墨翟。墨翟是人名。戰國時候魯人,有說宋人。他提倡兼愛、非攻,墨子他是說非攻,節用等學說,主張消弭戰爭,宣揚和平。自成一家之言,是墨家思想的代表,也稱為“墨子”。這個指是駁斥楊、墨之學說。剛才講這個“距辟楊墨”就是駁斥楊、墨之學說。
“大黃巴豆”,兩種具毒性的中藥?!按簏S”,它是有苦味,可做瀉藥。“巴豆”,它是其形如豆,中藥,中醫藥學以果實入藥,功能就是破積、逐水、涌吐痰涎。
再來,“白衣”就是無功名的人或平民。
“黃口兒童”,“黃口”就是雛鳥。因出生時,嘴巴是黃色,所以稱為“黃口”,就指幼小的孩童。“黃口兒童”的意思說,淺薄幼稚、德微識陋的人。
“主張道學門庭”,“道學”是宋儒所倡的性命義理之學。意思是說每個人都主張自己是道學的正統,以致于產生門戶之見,互相攻擊。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的白話解:
世間文字之書,有時不能驗證。如果出自佛典,就字字有證。例如夏商周三代,都使用黃金白玉,動不動就以百雙萬鎰來計算,沒有純用白銀的。到漢朝以后,就間或用白銀了(桑宏羊甚至以白銀鑄錢),但“夜光之璧”、“照乘之珠”這些寶物,小國都有,不像今天少見。今天用低銀,低等銀子,多摻雜純銅在內,多摻和純銅在內。這是白銀不多,以銅彌補。這不是七寶隱沒的應驗嗎?
(古人所稱的百金是百錠金。漢文帝時,百金是十家中等人的產業。蘇子說,興師十萬,每天花費千金。如果一金只作一兩,則漢代中等人的產業只有十兩,一個士兵的糧食武器,每天只用銀一分,這樣合理嗎?有這個道理嗎?)
周朝的時候,百畝田只相當于今天二十二畝。這二十二畝的收入,上等農夫可以吃九個人。古人每餐要吃一斗米,一人一年的糧食大約是今天的七十多石,九人應該有六百幾十石,所以每畝可收獲三十石。我小時候還看到,我家鄉每畝收白米三四石。自康熙癸亥年后,凡從前收三石多的,都收不到三石了。這不是五谷歉收的應驗嗎?
(隆萬年間,有人修理昆山薦嚴禪寺,挖出瓦間塞稻草,還是唐朝遺留下來,它的穗有一尺多長,估計收入,每畝一定是十多石。今天的稻穗,已經不滿四寸了。)
古時候國家沒有十年的積蓄,就叫做不足;沒有六年的積蓄,叫急。漢唐盛世,都還可以與往年“不足”相比,今天則想求“急”都不可能。這不是衣食艱難的應驗嗎?
古時候王公尊貴身分,還與山野人士往來;以卿相的尊貴身分,出外都是不坐車的。今天剛一上任,就藐視老朋友;芝麻小官,就乘車頂蓋。這不是民俗驕慢的應驗嗎?
古時候高僧見天子不稱名,皇帝下詔必稱高僧為師。唐太宗敘三藏圣教,非常欽崇。玄奘大師逝世,唐高宗對左右的人說,“我失國寶了!”停朝五日(見《高僧傳》)。中宗景龍二年,派高安令崔思亮迎接僧伽大師到京城,皇帝與百官都自稱弟子(出《金湯篇》及《佛祖統紀》)。高宗顯慶元年,命天下僧尼有犯國法,都以僧律處理,不能與民同科(見《唐書》)。宋真宗時,下詔天下避志公禪師的名諱,只稱寶公(見《志公禪師后行狀》,是張南軒父親忠獻公所撰)。宋朝太祖、太宗,真、仁、高、孝都宏揚佛法,有時駕臨佛寺,有時內宮問法,成為叢林盛事。今天的人傲慢無禮,許多人看見佛像不參拜,遇見高僧不作禮。這不是佛法衰落的應驗嗎?
孔子立教,只貴實踐,不重口舌,嚴格要求自己,薄于責人。孟子批評楊墨是萬不得已,就像大黃巴豆,良醫偶然用它一下,不是天天必需要用的東西。今天則白衣小子,只拾幾句謗佛俗語,就自稱是程朱再出。程朱就是程頤、程顥跟朱熹。黃口兒童,只有一種夸大習氣,動不動就自樹一家,自我炫耀。這不是真儒稀少的應驗嗎?僅舉此幾例,其余可推知。
好,我們最后剩下一點點時間,我們來聽老法師開示,子不教,人心壞,家不齊,社會亂。今天所探討的各篇,各段,都在探討什么?人的壽命,人的福報,人的身高,越來越淺薄。
所以老和尚說了,第一點,佛經上說,“人壽十歲”,剛才我們討論過,“垢重障深。于茲惡浪滔天,毒焰遍地之際”,這就是大災難出現,剛才講水災、火災、風災、瘟疫、饑饉,瘟疫、饑饉跟這個刀兵劫,這大災難出現的時候,這是人造惡到極處,我們常講飽和點,災難就會爆發。“世尊垂慈,特留此法”,就是我們的《無量壽經》,“以作慈航,以降甘露”,諸佛如來、圣賢菩薩,他們也來幫助,用什么幫助?用教學。這一點很重要。
第二點,今天世界變成這個樣子,我們把教學疏忽了。為什么世界會亂?就是疏忽了教育啊。學校雖然很多,沒有教倫理,沒有教道德,沒有教因果,沒有教宗教,沒有這些課程。所以人會做事。有科學技術,不懂得做人,沒有倫理,沒有道德,沒有因果,所以起心動念自私自利。
第三點,中國古人講,子不教,人心壞;家不齊,社會亂了。這兩句話在今天全部兌現?,F在的人用西方價值觀,以人為本。以人為本,個個自私自利。中國古時候不是以人為本,是以家為本。小孩子出生就開始教他,你的一生就要為這個家做出貢獻,要榮宗耀祖,光大門楣。他是家,他不是個人。所以一切都為家,以前家族很大,不會做壞事。做壞事怎么辦?他的家人會蒙羞啊,沒辦法做人,你們這一家人出了一個人,出了一個壞人,大家都會指責這家沒有教育。你丟一家人的,這個蒙羞,就連祖宗都丟人,所以不敢不把小孩子教好。小孩子的觀念是為家,家一擴大就是為國,他很容易愛國,他不會自私自利。這個教育好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恢復這一種家庭教育、因果教育、倫理道德教育,讓家庭教育跟宗教教育都能夠緊密地配合,那這個社會就能夠吉祥平安、國泰民安。
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。若有講得不妥之處,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。阿彌陀佛。
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《安士全書》(第28集) 的精彩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