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[發明]奸人早作夜思,不遺余力者,惡之實。而其消沮閉藏,惟恐人知者,惡之名。惡而不隱,勢必轉相傳播,無地自容。先哲有云,聞人有過,如聞父母之名,耳可得而聞,口不可得而言。大哉。仁人君子之論也。彼輕薄庸流,往往喜聞人過,慣以傳述之詞,據為確實之論,甚至粉飾增添,喪人名節。其有不顯遭人禍,陰受天誅者,幾希矣。◎惡之在細行者,固當隱。惡之在大節者,尤當隱。惡之在男子者,固宜隱。惡之在婦女者,尤宜隱。惡之在自身者,固不容不隱。惡之在祖先者,尤不容不隱。總是惡名愈大,則吾隱之之功愈大。其無志隱惡者,皆其無福隱惡者也。◎孔子論益者之樂,必曰,樂道人之善。道之云者,即揚之謂也。善言善行,人之所難。茍有一德,人即傳播,則善者益進于善,此即與人為善之意也。是故善在圣賢,可以鼓勵風俗。善在鄉黨,可以式化頑愚。其機全在揄揚贊嘆,不沒人善之心而已?!蛏谱?,所該甚廣,當兼言行大小,遠近聞見而言。揚字,所該亦廣,兼筆舌勸化,自作教他而言。
【譯白】[發明]奸惡小人白天所作、夜間所想,不遺余力而為的,是作惡的實事。而其驚惶失措,躲躲閃閃,唯恐被人知道的,是作惡的名聲。惡事惡名,若不加以隱瞞,勢必輾轉傳播,使其無地自容。東漢馬援曾訓誡侄子說:“當聽到他人過錯時,如同聽到父母之名,耳朵可以聽,而嘴巴不可說出去。”妙啊!仁人君子之高論也。那些輕薄庸俗之人,往往喜歡打聽他人過失,常把街談巷議之傳聞當做確實之論據,甚至添油加醋夸大其詞,敗壞他人名節。如此之人,若不明遭橫禍,陰受天譴的,幾乎很少有?!驅儆谛」澤系膼盒?,固然應當掩隱。犯在大節上的惡行,尤其不可大肆張揚。男人犯了惡行,固然不應讓人知道。若是婦女犯了惡行,更當替其掩隱。惡行出在自身的,固然不能不隱。若是惡行出自祖先的,更不可對人宣揚。總之,惡名越大,我掩隱的功德也就越大。那些不肯隱惡的,都是沒有福報修此功德之人。◎孔子論有益于人之樂,必說:“樂于稱道他人之善行,這里的道,就是稱揚、贊揚之意。善言善行,原是人所不容易做到的。只要有一點善行,人們就給予贊揚傳播,那么行善之人就會更加努力為善,此即是與人為善之意。所以圣賢所表現出來的善言善行,可以鼓勵民風習俗。平常百姓所表現出來的善言善行,可以為頑劣愚鈍之人樹立良好揩模。關鍵全在于表揚贊嘆,不埋沒人之善心罷了?!蛏谱郑秶軓V,當概括言行大小,乃至古今中外所聞所見之善言善行。揚字,所包括之方法也很多,當兼及書面和口頭,乃至自己贊揚和教他人贊揚的方式。
摘自安士全書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廣義節錄:常須隱惡揚善
看網友對 常須隱惡揚善 的精彩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