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 首頁 >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> 黃柏霖老師主講《安士全書》(第103集)

    黃柏霖老師主講《安士全書》(第103集)

    黃柏霖老師 講于2020年04月30日

    臺孝廉講堂

   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,大家好!

    今天我們研討《安士全書·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》,經文第五十九,“勿因小利,使人父子不睦”。

    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,二百七十九頁,我們看經文:

    “勿因小利。使人父子不睦。”

    “(發明)父子之倫。重于手足。兄弟鬩(xì)墻。已成兇德。父子乖異。更滅天倫。假令他人于此。以利己之故。使我父子參(shēn)商。骨肉嫌隙。哀哀父母。顧似續而感傷。濟濟(jǐ jǐ)兒孫。對庭除而負疚。于心何忍。于理何安。所以古來圣賢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必使家家菽(shū)水承歡。戶戶高堂具慶。而后吾事親之心方慰。而后吾教子之念方安。不然。彼此反觀。其為不孝不慈也大矣。”

    好,我們到這里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
    “鬩墻”,“鬩”是互相爭訟。“鬩墻”這一句是出自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,常棣篇:“兄弟鬩于墻、外御其務。每有良朋、烝也無戎。”“鬩墻”的意思,就是比喻兄弟相爭,或引申為國家或集團內部的爭斗。我們來解釋“鬩墻”就是兄弟相爭于內。

    “墻”,“兄弟鬩于墻”這個“墻”就是靈柩(jiù)的屏幛。父親剛過世,兄弟為了爭奪財產,父親的靈柩還未入土為安,兄弟就大打出手了,這個叫做“兄弟鬩墻”。所以這個“墻”,就是靈柩的屏幛,因為靈柩一般都會用布幔,或者屏幛把它遮蓋起來。

    那“外御其務”或者外御其侮。這個“御”就是捍衛、阻擋。“外御”就是向外捍衛,阻擋外來的威脅或敵人。“外御其務”這個“其”就是指兄弟。這個“務”就是任務。當然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,一作那個侮辱的“侮”,那這個地方,“外御其務”這個“務”就是任務。所以“外御其務”,就是阻擋外來的威脅是兄弟我的任務。

    “每有良朋、烝也無戎”,這個“烝”就是進獻祭品。古代冬天的祭祀。他們這個祭祀分春夏秋冬,祭祀都不同。在《禮記·王制》篇里面說,“天子、諸侯宗廟之祭:春曰礿(yuè),夏曰禘(dì),秋曰嘗,冬曰烝(zhēng)。”所以“烝”是祭祀的名稱,進獻祭品。

    “無戎”,“烝也無戎”,“無戎”就是不再有兵戎相見。

    那么這一段《詩經·小雅》篇,這個“兄弟鬩于墻、外御其務。每有良朋、烝也無戎”,它全文的意思就是,兄弟我在靈柩的屏幛前面,嚴正的申明,就是嚴正的告訴大家,告訴這些親朋好友,阻擋外來的威脅,是兄弟我的任務。你們各位好朋友,這就是“每有良朋、烝也無戎”,就是說,向你們進獻祭品,不再兵戎相見。

    所以這一段我們常常是用到“兄弟鬩墻”,它的典故是從這個地方來的。

    所以我們不管是家庭的兄弟,都要記得“鬩墻御侮”的忠言,要了解“同室操戈”的莫大忌諱,所以兄弟之間應該折衷真理,互相提攜,把小嫌隙、小誤會忍耐下來,共同互相扶持,顧全大局。

    再來,我們解釋“兇德”,“兇德”就是違背道德禮義的行為。《左傳·文公十八年》:“孝敬忠信為吉德,盜賊藏奸為兇德。”

    我們老法師常常講十二個字,“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,仁愛和平”,這十二個字是中國人倫理道德歸納起來的精華,就是中國五千年的倫理道德,老祖宗的開示給它歸納,老祖宗的這些智慧,歸納起來是這十二個字,“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,仁愛和平”。這十二個字做到了,就是圣、賢、君子,這圣、賢、君子是三個等級,就看你這十二個字能做到多少。做到最好的是圣,做到中等的是賢,那再下來能夠做到,這個基本要求是君子。那我們佛家講佛、菩薩、阿羅漢。諸佛與法身大士也離不開這十二個字,但是佛家,這些諸佛及法身大士,他們做到的境界比儒家圣賢更深更高更廣,是做到盡虛空遍法界,那么儒家是做到國家、社會、家庭。所以這十二個字是性德,既然是性德,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,它沒有邊際。這是講什么呢?講心,我們的心體是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。所以儒家的標準是人道,十法界里面人道的標準,是五戒十善,五戒十善再提升一點,就是天道的標準,這人天的標準。所以大乘佛教是接近自性邊緣的標準,這個標準最高,徹底放下他就回歸自性,自性是一片光明,這個光明是清凈無礙的、是遍照法界的。

    這是《左傳》里面講的,“孝敬忠信為吉德”,這個“吉德”就是這十二個字,“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,仁愛和平”。那“盜賊藏奸為兇德”,就是我們佛家講的殺盜淫妄,就是兇德。

    再來,“乖異”,“乖異”就是不一致、背離。

    “天倫”,自然的倫常關系,例如父子、兄弟等。

    我們看二百八十頁,“使我父子參商”,“參商”,這個在講《感應篇匯編》的時候,我們有解釋過。“參”跟“商”是兩顆星,就參星跟商星。參星是出在西方,商星是出東方,兩星此出彼沒,參星出來,商星就不見,商星出來,參星就不見,此出彼沒,兩星不同時在天空出現,比喻長時間的分離,難以會合。我們人間講說,老死不相往來,就是這個意思。那么“參商”也比喻親友分隔兩地不能相見,不得相見,或比喻人與人感情不和睦,就彼此對立,不和睦的意思,這可以講“參商”。

    杜甫詩云:“人生不相見,動如參與商”,人生在世常有別離,不容易相見,就像天上的參、商兩星宿,實在難以相遇。說起參商,它們的組合還有一段故事。參星是在西,于酉(yǒu)時才出現,酉時是下午五點到晚上七點;商星是在東,在卯時出現,卯時是早上五點到七點。兩個星宿在星空此出彼沒,永不同處,永不相見。后來參商二星宿,就被文人搬到文藝作品中,成為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匯。

    那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呢?據說,在上古時期,高辛氏帝嚳(kù),帝嚳就是三皇五帝之一,他有兩個兒子,他長子叫閼伯(è bó),幼子叫實沈。他們兩個居住在曠林,曠林在今天河南新鄉東北的林鄉城,平時兩人相處很不友善。兩人每天尋釁(xìn)滋事,互動干戈,大打出手,爭斗不休,片刻不得安寧。

    那帝嚳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,排解他們的紛爭,帝嚳就將閼伯遷到商丘去住,商丘是現在河南商丘市,令他負責辰星(就大火星)的運行(在東方),那他的后代子孫都在這個地方繁衍,商人,我們夏商周那個商人,就是由這個地方來的,所以辰星也是商星。那帝嚳將實沈遷到大夏(山西夏縣的東北夏墟(xū)),命令他負責參星的運作(在西方)。這個是參商的由來以及典故。

    那我們剛才有提到,帝嚳是五帝之一,我們凈宗學會,海內外都有在辦祭祖,我們也都會請三皇五帝來蒞(lì)臨祭祖大典。那很多人不知道三皇五帝是誰,只知道有一個牌位刻起來,但是你不仔細看,不知道三皇五帝是指誰。我們來跟大家介紹一下,很多人,不是只有我們凈宗學會的蓮友,甚至一般老百姓都不曉得,我們來解釋三皇五帝。

    三皇五帝是中國傳說中的君主。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,被稱為傳說時代,在夏朝之前。其歷年無確數,最少數千年。三皇五帝是中華民族上古時期杰出的首領代表。基本上,無論是按照史書記載或者中國神話傳說,都認為三皇時代遠早于五帝時代。大致上來說,三皇時代大概距離現在四千到五千,然后到七千至八千年之間,甚至更久遠。那五帝的時代距離夏朝不遠,在四千多年前。所以我們說,中華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,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算起。

    那三皇,在世間流傳著各種說法,有一種說法是說,天皇、地皇、人皇,天皇是伏羲氏,他叫羲皇,那地皇是神農氏,人皇是黃帝。但是黃帝他也是五帝之首,所以黃帝比較特殊。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祖。所以現在都有黃帝的祭祖大典,現在都有在舉行。所以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先祖。他地位比較特殊,有一說,他是屬于三皇之一的人皇;另外,他也是五帝之首。

    那第二種說三皇的說法,就說三皇是燧(suì)人氏、伏羲氏、神農氏,神農氏就是炎帝。那燧人氏,他是燧皇,發明了鉆木取火。那伏羲氏是羲皇,他發明結網捕魚打獵。那神農氏,大家都知道他是農皇,也有神農大帝,有人在祭拜,我們這邊也有神農大帝廟,神農就是教農民耕作、種植。這個就是第二種說法三皇,燧人、伏羲、神農。

    那五帝呢?五帝就是黃帝、顓頊(zhuān xū)、帝嚳、堯、舜。在比較多的經典里面都這樣記載,其中以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,還有《禮記》里面,都記載這五位,是五帝。

    這個是我們剛才提到參星跟商星,有提到帝嚳的兩個兒子不和,我們附帶的跟各位解釋三皇五帝的由來以及典故。

    好,我們再繼續下面的,再來,“似續”,“似續”是繼承、繼續。或者是又稱為“后嗣”。

    “濟濟(jǐ jǐ)”,就眾多的樣子。例如我們說“人才濟濟”。

    “庭除”,“庭”,本身是指父親、母親的,或者與父與母有關的,叫“庭”。所以我們說家庭。那“庭闈”,“庭闈”是指父母所屬的內室,所以有時候提到“庭闈”,就是指父母。“庭訓”,“庭訓”就是父親的教誨,這指家教。那“庭除”呢?“庭除”就是我們在《朱子治家格言》里面有提到,灑掃庭除。“庭除”本意是庭前階下。我們以前的這個家庭,下面都有臺階走上去,那個庭前階下,掃庭前階下的樹葉或者是丟棄的東西,那這叫灑掃庭除。那么“庭除”就是指父母。

    “菽水承歡”,“菽水”是指豆與水。就是指食物只有豆跟水,形容生活非常清苦。后來就常常以“菽水”來指晚輩對長輩的供養。“承歡”,我們說承歡膝下,承歡膝下,我們常用這個成語。“承歡”就是侍奉父母,使他們能夠歡喜。“菽水承歡”就是指奉養父母,使父母歡樂。

    那么“菽水承歡”是從《禮記·檀弓篇下》:“子路曰:‘傷哉貧也!生無以為養,死無以為禮也。’”這一段我們等一下再來解釋。

    那么子路他這一段經文,他這樣說,孔子就說了,“孔子曰:‘啜(chuò)菽飲水盡其歡,斯之謂孝;斂手足形,還(xuán)葬而無槨(guǒ)’”,這個地方“還(xuán)”不能念還,要念旋,“還(xuán)葬而無槨,稱其財,斯之謂禮”。

    我們來解釋這一段《禮記·檀弓篇下》,這兩段很重要的經文,這跟孝道有關。我們先解釋這兩段經文的白話,然后我們再來介紹子路。

   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,子路家貧,所以他就說,“傷哉貧也”,這個貧窮實在是很令人哀傷的事情,那當時有人要幫助子路,但是子路不接受。他父母親死亡以后,他見到人家祭祀父母,而他自己已經不能奉養父母了,他心里非常不安。后來他擔任大夫了,鐘鼎食上,他心中愀(qiǎo)然,愀然就是憂愁的樣子。自己傷感從前貧窮的時候,生不能養父母親,死也不能盡其禮。這叫“生無以為養,死無以為禮也”,這一段經文的意思。

    孔子圣人,他答得很圓滿。孔子就說了,事親要在得親之歡心,父母親死后,要蓋住他的頭腳,不讓人家看了以后會生厭惡心,這叫做“斂手足形”。就父母親死了以后,我們佛教都蓋陀羅尼被,那鄉下或者民間都蓋白布。那為什么把頭跟腳蓋起來呢?因為大家看到死人會怕,會起煩惱,會生厭惡心,就叫“斂手足形”。孔子說,孝要做到什么程度?父母親死了,要蓋住頭腳,不讓人家看了以后生厭惡心,因為人家都不喜歡見到死者,這個叫“斂手足形”,這樣才是孝。有些人不是說,那為什么父母親死掉,死人死掉要蓋白布呢?我們佛教要蓋陀羅尼被嘛,它原因是在這個地方,是一種孝道。

    “還(xuán)葬而無槨”,我剛剛講過,這個地方要念旋,不能念還。“還(xuán)葬”就是說,葬者就是藏的意思。“槨”就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。古代的棺材,是一個棺木外面還有一個大棺材,那個叫槨。套在棺材外面,還有一個大棺材。

    現在時代比較進步了,譬如說你在醫院往生,各位如果有家人跟親屬在醫院往生,你都有個印象,像臺灣,在這個禮儀文化里面提升了很多,它從日本學來的,改善了很多。譬如說你在醫院往生,那病人住在醫院同一棟大樓里面,隔壁房已經往生了,那他會怕啊,可是在病床上斷氣了怎么辦?要送出去啊,要送到太平間去助念,太平間都在地下室,那他要送推車,禮儀公司派兩個人來,一個前面開路,后面一個往前推。你現在看時代很進步了,你說把一個死人放在上面,然后上面蓋個白布,我看全部大家都跑光了,大家都嚇死了,但是現在時代進步都很有水平,怎么弄呢?禮儀公司就用一個蓋子,在這個推車上把它蓋起來,那外面用一塊刺繡,很莊嚴、很華麗的一塊布,把它蓋起來,誒,你還不曉得他在運什么東西,其實它里面是一個往生者,就是有點像古代的大棺木跟小棺木。古代就是外面它還套一個,那個叫槨,那里面還有一個棺木。

    因為棺木就是那么一個形狀,很多人看到棺木就會怕,上面寫一個福字,一看到棺木來就趕快躲開。我小時候也是很怕看死人,我小時候看到棺木運過來,馬上躲得遠遠的。有時候小孩子膽子比較小,看到棺木過來,然后那個鄉下人,那個棺木要進來,都還會吹嗩吶,那小孩子都受到驚嚇,擔驚受怕,失魂落魄,晚上都睡得不安穩,我們小時候,小孩子受驚了,就請道士來做法,來誦誦經,來收驚。你看,這個也就是,小時候看到這個棺木就會害怕。

    那古代這個禮里面,就有含著這個禮節在里面。孔子就說,那這樣也可以,人家都看不見,“斂手足形,還(xuán)葬”,還葬那個不是說埋葬的葬,那個“葬”就是藏起來。

    那這個“還(xuán)葬而無槨”什么意思?就是子路窮到什么?他父母親死了以后,放在棺木里面,它外面沒有槨,他沒有錢買那個大棺木來套在外面,叫“還(xuán)葬而無槨”。

    孔子就說,“稱其財,斯之謂禮”,孔子說,只要你能夠盡心盡力,稱合自己的財力,就是盡禮了。孔子這番話,不僅是在安慰子路,實在是為后世貧窮孝子的一種開緣的做法。這孔子告訴你怎么盡孝道,他說,“稱其財”,你按照你的,我們用現在的話說,按照你的經濟能力,你盡心盡力去做,那就能夠做到這個禮了。

    那我們來介紹子路,這個是孔子十大弟子。子路又叫仲由,字子路,或稱季路,他是魯國卞(biàn)人,是孔子著名的弟子,孔門十哲之一。他也是《二十四孝》里面為親負米的主角。他小孔子九歲,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的。后來他是因為衛后莊公跟他的兒子衛出公爭這個王位,劫持了這個孔悝(kuī),孔悝是大臣,被衛后莊公劫持,正好子路當時是孔悝的家臣,他為了救孔悝而與衛后莊公的家臣戰斗,后來子路戰死了。尸首被衛后莊公處以醢(hǎi)刑。醢刑是很殘酷的一個刑罰,它是把人剁成肉醬,所以子路是被剁成肉醬。孔子聽到子路死了以后,非常傷心,從此以后孔子不再吃肉醬(這個叫覆醢)。

    《論語》當時就有記載下來說,孔子曾經預言,他說子路的個性過于剛強。鋼刀易缺,刀太剛、太硬,一砍下去,幾個缺口,都斷掉了,鋼刀易缺。所以我們中國人講說,柔能克剛。子路個性過于剛強,孔子當時就先預言,子路恐怕難以善終。這真的被孔子預言到了,他后來最后變成肉醬。但是子路死后,因為我們剛才講說,孔子非常傷心,有覆醢之舉,就是吃飯的時候看見肉醬蓋上而不忍食用。就是肉醬拿過來以后,孔子不忍心吃肉醬,他就把那個人家給他準備的肉醬,他不看了,也不吃了,他想到子路啊。因為子路他侍奉孔子最久,非常恭敬他的老師。

    子路也是《二十四孝》中,有仲由負米,他自幼就很孝順,叫子路百里負米。再按照經典上的記載,我把這個經文誦出來:

    “仲由,字子路。家貧,常食藜藿(lí huò)之食,為親負米百里之外。親沒,南游于楚,從車百乘(shèng),積粟萬鐘,累裀(yīn)而坐,列鼎而食。乃嘆曰,雖欲食藜藿,為親負米,不可得也。孔子曰,由也事親,可謂生事盡力,死事盡思者也。”

    這一段就是孝順做到極致了,所以孝道是我們的性德。我們來解釋這一段經文。

    “仲由”,就是子路。“藜藿”就是一種野菜,窮人家吃的食物,叫“藜藿”。“從車百乘”,“乘”就是車輛的幾輛幾輛,一車四匹馬。“積粟萬鐘”,“鐘”就是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,古代量名,受六斛四斗。“累裀”,“累”就是增加、積累。“裀”,謂加于褥上者。“裀”就是在被褥上再加上去的,就像現在的毯子一樣,這叫“裀”。“列鼎而食”,“列鼎”,“列”就是陳設。“鼎”就是烹飪之器。就是豐盛的食物,這個叫做“列鼎”。

    好,我們來解釋這一段白話的意思:

    周朝的時候,有位賢人,姓仲,名由,字子路,他是孔子的學生。小時候家里貧困,天天吃的都是藜、藿一類的不好的野菜。他為了孝敬父母,讓父母能夠吃到幾餐的米飯,他便跋山涉水,走上百里的路程,背米回家來奉養雙親。后來,父母相繼去世,他就到南方去游歷,到楚國的時候,楚王敬慕他的學問,仰慕他的學問、人品,就聘他做官。后來他外出的時候,跟隨他的車馬有一百多輛,這個叫做“從車百乘”,那他家中積存的米糧有一萬多鐘,食用不盡。他坐的時候,不僅有柔軟舒適的墊子,而且還鋪放了好幾層;吃飯的時候,桌上擺滿了豐盛的菜肴食物,桌上擺著盛著菜肴的鼎。但他的心中卻不免感慨,如今自己有能力讓父母享福,但父母卻不在人世了,不禁長嘆說道,現在雖然富貴,就是想過以前那種吃野菜,為父母到百里外背米回來的生活,也無法辦到了,這叫我怎么不傷心呢?孔子知道以后就說了,仲由奉侍父母,可以說是生前盡了力,死后盡到追思了。

    這個就是記載在〈子路百里負米〉,在《二十四孝》中有記載這一段的經文,我們的解釋。

    那再來,在《了凡四訓》里面也有提到子路,我們把《了凡四訓》〈積善之方〉里面,這段經文把它念一遍,因為它這經文其實是淺顯易懂:

    “何謂是非?魯國之法,魯人有贖人臣妾于諸侯,皆受金于府,子貢贖人而不受金。孔子聞而惡之曰:‘賜失之矣。夫圣人舉事,可以移風易俗,而教道可施于百姓,非獨適己之行也。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,受金則為不廉,何以相贖乎?自今以后,不復贖人于諸侯矣。’

    子路拯人于溺,其人謝之以牛,子路受之。孔子喜曰:‘自今魯國多拯人于溺矣。’自俗眼觀之,子貢不受金為優,子路之受牛為劣;孔子則取由而黜(chù)賜焉。乃知人之為善,不論現行而論流弊;不論一時而論久遠;不論一身而論天下。現行雖善,而其流足以害人;則似善而實非也;現行雖不善,而其流足以濟人,則非善而實是也。然此就一節論之耳。他如非義之義,非禮之禮,非信之信,非慈之慈,皆當抉擇。”

    這段就在〈積善之方〉里面提到,什么是是善,什么是非善,什么是偏善,什么是半善。我們來解釋這一段《了凡四訓》里面這一段經文:

    他說,什么是是善?什么叫非善?按照魯國的法律,抓到諸侯家里面去做臣妾了,子貢就拿錢出來,去把他們贖回來,讓這些臣妾能夠離開諸侯的家,但不領賞。“而惡之曰”,孔子就覺得說,這樣不妥當,“賜失之矣”,“賜”就是子貢的名字。他說,子貢這樣做是錯了。君子做事情,是可以移風易俗的,可以改變社會風氣的,可以教育老百姓的,不是只有你自己覺得這樣做是好就好。如果照子貢這樣做,我們魯國富有的人家比較少,貧窮的人家比較多,如果說接受這個金錢的感謝,就好像說不清廉,那以后就沒有人會繼續做這個善事了,就沒有人會去贖回這些臣妾了。從現在開始以后,大家看到子貢這樣做,子貢不接受金錢感謝,“不受金”,以后就沒有人要再去贖人了,以后就沒有人到諸侯家去贖人了,贖這些被賣到諸侯家的臣妾了。這是孔子對子貢贖人而不受金的評論。

    再來,子路,當有一個人快溺死的時候,子路把他救起來了,當時那個人非常感謝,就牽了一頭牛來感謝子路,子路就接受人家的酬謝。孔子就很高興說啊,從現在開始以后,魯國就很多人會去救人了,救那個快溺死的人了。

    我們從凡夫的眼光來說,子貢不接受金錢好像很優良,好像是很有操守,子路接受牛好像很不好。孔子卻是選擇了子路,“由”就是子路,“賜”就是子貢,孔子卻是罷黜,不認同子貢這樣的做法,叫做“黜賜焉”。所以《了凡四訓》里面,告訴我們說,凡是人要為善,要看“不論現行而論流弊”,不是看他現在所做的,而是要看他會不會產生一些流弊,我們現在講叫后遺癥,會不會留下后遺癥,留下一些弊端;“不論一時而論久遠”,不是看當時的情況,而論他久遠的時間以后,會不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;“不論一身而論天下”,也不是只有看子貢或子路一個人,要看影響天下有多大。你現在做雖然是善,但是你這樣的影響,足以會害人,那么看起來是善,其實是不善的,這個叫做“非善也”;現在看起來好像不善,像子路接受一頭牛,這樣看起來好像不善,但是他的作風、他的影響,會幫助人家、會濟人,看起來非善,其實是善。由此,從這個地方再引申來說,其他如“非義之義,非禮之禮,非信之信,非慈之慈”,那就是大家要有智慧來抉擇。

    以上是《了凡四訓》里面,也有提到子路跟子貢救人的事情,我們在這邊也分享。

    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經文的白話解:

    (發明)父子之間的關系,比自己的手足還重要。兄弟吵架,已經是不祥之兆;父子有嫌隙,更喪失天良。假使有別人為了自己的利益,使我們父子成仇,使我們父子反目成仇,離間我們骨肉關系,骨肉相間就是離間我們骨肉的關系,使衰老的父母,看到這種情況而傷透了心;使眾多的兒孫們,面對家庭的這種狀況而深感內疚,于心何忍?天理何在呢?自古以來,圣賢立身之道,都是尊敬自己的長輩,然后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;愛護自己的后代,然后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后代。一定要使家家歡樂,喜氣盈庭,然后使自己孝親的心才得到安慰,教子的心才得到安慰。否則,彼此成仇,那就實在是不孝不慈啊。

    那這個地方提到,“父子之倫,重于手足”,我們就來探討老法師開示的,父子是天倫。

    中國文化的根本是倫常,中國的民族是五倫的民族。五倫是什么?五倫就是整個民族一家人。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,五倫就是“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,這五個綱領就是我們常說的五倫。

    五倫存于心就是道,是性德,是天性;五倫是最基本的、最堅固的團結。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。我們知道,世界有四大古文明,第一個,是中國文明,第二,印度文明,第三個,埃及文明,第四個,巴比倫文明。這四大古文明里面,中國之所以沒有滅亡,是靠著儒家傳統教育的落實。儒家的教育里面,從家人、朋友、鄰居,擴展了就是國家,國家民族是一個五倫的社會整體。我們說,“四海之內皆兄弟”,整個國家民族要團結,就像一個人一樣,一家人一樣,這是儒家將近兩千年的教育。

    五倫的第一條“父子有親”,父子的親愛不是從哪里學來的,它是天性,而是自性本有的。從哪里看?最明顯就是嬰兒三、四個月的時候,他會笑,他看到父母親會笑,你看他看到別的父母過來要抱他的時候,他就哭了,他會認父親跟會認母親,這叫什么?這叫做自性本有的。有時候,你看父母把嬰兒抱出來,他看到陌生人,那嬰兒就會害怕,這是什么?這叫父子有親,嬰兒三、四個月了,他看到父母親就會笑,那看到別人他就不會笑。你仔細觀察,父母對他的愛沒有任何條件,全心全意的愛他,真愛他。小孩子雖然不會說話,你從看小孩的眼神、表情,那個愛就顯露出來,這是天性。所以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本善透出來,這是性德里面的第一德,從這個第一德引申出來,就是“夫婦有別、君臣有義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”,這是從這個點演變出來了,全都是愛,不同的層次那個愛等級就不一樣。

    “本性生出五倫、五常人類文明的源頭”,所有的族群、宗教都是從一個原始點爆發出來的。這個原點就是自性里面的愛心,那叫神之愛。我們說,神愛世人,但是一般的解釋是說,上帝愛世人。其實,老和尚曾經跟天主教的神父有討論過,也跟基督教的牧師有討論過,他說,上帝一定愛我,為什么呢?因為我愛世人,我愛世人,上帝一定愛我。然后老和尚告訴那個牧師跟神父就說,你只愛上帝,你并不愛世人,所以上帝不一定會愛你。他說,上帝一定會愛我。為什么?因為我愛世人。就這里呀,所有的族群、宗教都是從一個原始點爆發出來。這個原始點就是自性里面的愛心。我們講佛,叫大慈大悲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那叫神愛世人,老和尚說,那叫神之愛,就是我們的真心。所以在佛的世界里面,整個極樂世界是個親愛的團體。我們說,“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”,那是一個平等法界,是個一真法界,因為他們是一個親愛的世界。老和尚說,你看,這個多美好啊,十方世界找不到。這完全得力于什么?教學,斷惡修善,轉迷為悟,轉凡成圣。

    所以父子有親連畜生都具有。你仔細觀察,小狗生出來,它母親多愛護它。小鳥在鳥窩里面,老鳥照顧得很周到,就怕它的這些子女受到傷害。你看那個老鷹飛過來,那母雞都會保護那個小雞,它就怕老鷹攻擊。所以,這些母鳥,老鳥在保護它的小鳥的時候,它連犧牲性命,它都在所不惜。母鳥跟老鳥這個作為,沒有人教它的。老和尚說,這個叫性德。這不是學來的,這不是去哪里學的,它自然而然就會了。這不是學來的,它是自然的。因為它是性德,性德才是自然的,天性嘛。

    我們老祖宗看得出來父子有親,真是有智慧。英國湯恩比博士贊嘆說,古時候中國人最懂得教育,有教育的智慧,有教育的方法,有教育的經驗,全世界其他國家族群都比不上。

    中國的教育從父子有親開始,是親愛的教育。教育第一個目的是如何保持這種親愛一生不變,第二個目的是把這個愛發揚光大。從父母之愛推行到愛兄弟、愛家族、愛鄰居、愛鄉黨、愛社會、愛國家,到最后“凡是人,皆須愛”。《弟子規》里面講的。所以你看,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教育,是這么的深入,這么的廣泛,是很有智慧的。

    所以,中國傳統教育是愛的教育,愛的原點是父子有親開始。有這樣的教育,社會能夠不好嗎?人生能不幸福美滿嗎?當然,我們只提到這是儒家的教育。從佛法的教育那就更大更廣了,教育是擴展到什么?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佛法教育里面講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眾生皆該成佛。這擴展到盡虛空遍法界,對一切眾生沒有不愛的。所以佛陀說,一切有情無情,同圓種智,十方三世一切佛,同共一法身。那就是大愛,那這個更是廣大無邊,所以佛法的愛,它是究竟圓滿的,最究竟圓滿的。老和尚說,愛心遍法界,善意遍法界。只有大乘佛法肯定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的,愛一切眾生原來是愛自己,害一切眾生原來是害自己,因為自他是一不是二。這個就是佛法的最高境界,就不二法門,就空有不二了。一真法界的境界是最高境界,這就是常寂光凈土。

    好,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:

    “不睦之故。亦有多端。非因語言斗構。即因財帛(bó)交關。非為前后父母。有偏憎偏愛之私。即為嫡庶弟兄。起為厚為薄之見。要其歸之于利。則一而已。所謂小者。非必錙銖(zī zhū)之謂也。縱使家舍田園。較諸父子不睦。則亦小矣。若以文害辭。恐違帝君垂訓之意。”

    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
    “交關”,“交關”是相牽涉、關聯。

    “前后父母”,“前后父母”就是繼父母的意思。因非己出之子,故以惡毒加之。如大舜、閔(mǐn)損之后母是也。所以“前后父母”就是繼父跟繼母。

    那這里面我們剛才提到閔損之后母,我們講閔損是誰呢?閔損就是閔子騫,他是孔子的弟子,也是一個孝子。

    我們來介紹一下閔子騫,他是東周春秋末期魯國人。孔子弟子中,孔門十哲之一,以德行修養而著稱,他在德行方面,他跟顏淵是齊名的。顏回,閔子騫跟顏回是齊名的。閔子騫為人極孝,他少年喪母,父親娶了繼母。他的繼母偏愛了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,而虐待了閔子騫,但是閔子騫并不告知他的父親,避免影響父母之間的關系。

    有一年的冬天,他的繼母就用棉花給自己的孩子做棉襖,而假裝也給閔子騫做一件棉襖,里面不是塞棉花,里面是塞的蘆葦花,蘆葦花放在里面,所以閔子騫穿了這個棉襖以后,他寒冷到手足無措。有一天閔子騫他駕馬車送他父親外出辦事,因為天氣太寒冷了,寒冷飢餓到沒有辦法去駕馭那個馬車,馬車就滑入了路旁邊的水溝里面。他的父親非常生氣,就對閔子騫呵斥鞭打,結果抽破了衣服,露出了蘆葦花。他的父親知道這個情況以后,就更加生氣了,他就問他怎么回事。他說,這是母親做給我穿的。他父親知道這是他的繼母、后母做給閔子騫穿的棉襖,里面是裝的蘆葦花,他父親知道以后更加生氣了,回家以后就想把妻子休掉。閔子騫就長跪在父親的前面,為他繼母求情。他真是大孝,你看,現在找不到這種小孩。我們看到子路百里負米,來孝養父母親,這個也是一樣,他對他繼母這么孝順。

    閔子騫就求他父親說,“母在一子寒,母去三子單”。這句閔子騫的法語是很有名的。“母在一子寒,母去三子單”,他意思是說,母親在,只有我一個人受凍,受寒冷之苦;母親要是離開的話,兩個弟弟和我都一起要承受沒有母愛的孤單痛苦了,這叫“母去三子單”。他的父親聽了以后很感動,就不再休妻了。那繼母看到閔子騫這樣的德行,也感動到痛改前非。所以你看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這是無明習氣比較重,他的繼母無明習氣、貪瞋癡慢疑比較重而已,我貪、我愛、我瞋、我癡,她業障重,沒有智慧。但是她經過閔子騫的這個德行感召,這個德行可以改變他母親的業力。所以德行就是一個福報,他把這個福報送給他母親,他母親就不會被休掉。

    后來閔子騫求學于孔子,孔子在擔任魯國大司寇期間,當時魯國的這個三大家族里面的季氏,他曾經要聘請閔子騫擔任費宰,就是擔任一個官職,費宰是一個官職名稱,閔子騫閔損就婉拒說,“善為我辭焉,如有復我者,則吾必在汶上矣。”他意思是說,你替我婉言謝絕了吧,如果再請我的話,我必定會去躲在汶上。

    我們剛才提到“前后父母”,我們提到這個閔子騫孝順的故事。

    再來,“嫡庶”,“嫡庶”就是嫡子跟庶子。嫡子就是正妻之子,正妻所生的兒子。庶子是妾所生的兒子,叫庶子。

    “錙銖”,錙跟銖。錙、銖都是古代極小的計算單位,用以比喻極為細微。錙、銖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。形容非常小氣,很少的錢也一定要計較,叫錙銖必較。比喻氣量狹小,很小的事情都要計較。

    再來,“以文害辭”,就是拘于文字,而誤解了整個句子的意義,這叫“以文害辭”。在《孟子·萬章》篇上,“故說《詩》者,不以文害辭,不以辭害志。”“辭”就是文辭;“志”就作品的思想內容。

    那么我們來看這一段的《孟子·萬章》篇的解釋,朱熹在集注里面,朱熹說,“文,字也。辭,語也……言說《詩》之法,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,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。”

    那么“以文害辭”就是,這段的意思就是說,不要因為只顧及文辭而損害了對內容的理解。指寫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辭而忽略了文章的立意。

   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
    不和睦的緣故有很多種,有好多種。不是出言不遜,就是與錢財有關;不是因為前后父母有偏憎偏愛的私心,就是因為對待兄弟之間有厚薄的區分。歸結到一點,是為了個人的一點點小私利。這個“小”,并不一定是指半錢一分的那種小。即使全部家舍田園,與父子關系不和睦比較起來,也是很小的。如果沒有看重這個意思,恐怕就違背帝君的原意了。

    好,我們看“下附征事一條”,我們看經文:

    “誘子傾家(丹桂籍)”

    “富人有徐池者。與徐八居址相近。見其房屋壯麗。百計圖之。八初無售意。池乃設計。誘其子以賭博。遂致廢家。卒(zú)賣其屋于池。徐八大恨。于是父子不睦。憤悶而死。未幾。池之三子五孫。皆得重病。夢其祖曰。禍將至矣。汝憶前日得屋之故乎。此徐八為祟(suì)也。彼將訟汝于冥司矣。池懼。禱于邑神。方入廟時。見一丐者。作驚駭狀。或問故。乃私告曰。昨夜偶臥殿上。見有人手執訴詞。訟徐池以誘子蕩產者。不意徐池適來祭禱。是以異耳。池聞而益懼。不逾年。而池病不起。死亡殆(dài)盡。”

    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
    “居址”,住址。

    “祟”,作怪、為害。

    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
    誘子傾家(據《丹桂籍》)。有一個富人叫做徐池,與徐八住址接近,徐池看見徐八的房屋壯觀漂亮,想盡千方百計圖為己有。當初徐八并沒有賣房子的打算,徐池就設法引誘他的兒子去賭博,徐八因此破家,最后只好把房子賣給了徐池。徐八大怒,于是父子不和,憤悶而死。沒有多久,徐池的三個兒子五個孫子,都得了重病。徐池夢見了他的祖先對他說,大禍就要來臨了,你還記得不久以前得到房屋的事情嗎?現在徐八已經開始報復了,他就要到地府告你的狀了。徐池很恐懼,去向邑神祈禱,正要進廟的時候,看見一個乞丐,這個乞丐顯出很震驚的樣子。有人就問他說,是什么緣故啊?乞丐就偷偷的說,昨夜偶然睡在殿里,看見有人手里拿著狀詞,控訴徐池引誘他的兒子傾家蕩產,沒有想到今天就碰上徐池來祭祀,所以感到非常的奇怪。徐池聽到之后,心中更加害怕,不到一年,徐池就臥病不起,眼睜睜的死去了,全家家破人亡了。

    那么這一段,徐池引誘徐八的兒子賭博,以至于買了徐八的壯麗的房屋,這個故事在《感應篇匯編》里面也有,也有這個因果故事,只有少地方內容不太一樣,大致故事都是一樣的。

    好,我們來探討這段故事,在《感應篇匯編》里面,第一個,用嫖妓、賭博詐取別人的土地,造成屋主徐八后來,他就是憤悶而死。那么在《感應篇匯編》里面提到說,明朝的徐池,我們這個地方講,是《丹桂籍》里面,但是在《感應篇匯編》里面,它有提到,這個徐池是明朝人,他很富有,但是個性殘暴。他一直想要得到徐八的房子,因為徐八不想賣他的房子,他就引誘了徐八的兒子去嫖妓、去游蕩。《安士全書》里面有提到賭博,《感應篇匯編》里面是提到游蕩跟嫖妓。于是造成徐八的兒子負債累累。那徐八他付不起這個錢,他不得不把房子賣掉,賣給了徐池,徐池果然得到房子了。但是徐池,在《安士全書》講三個兒子、五個孫子,都相繼的生病,那《感應篇匯編》里面是說,是兩個兒子、五個孫子,都染上了怪病。《安士全書》里面是講,是徐池的祖先來給他托夢告知。但是在《感應篇匯編》里面是提到,巫師來告訴他,巫師就告訴徐池說,這是徐八的鬼魂在作祟。但是《安士全書》里面,這邊是提到,是徐池的祖先來告訴他說,是徐八的鬼魂在作祟。

    第二點,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?有冤氣很難化解,除非你跟你的冤親債主解冤釋結,否則的話,有怨氣很難化解,神明也作不了主。只有真誠懺悔,才有辦法改變。那徐池后來很害怕,他就是要去城隍廟,他去求那個城隍。《感應篇匯編》里面講是城隍廟,他就請道士設醮(jiào)做法會。那《安士全書》是講邑神。其實這個邑神,應該也是指城隍。那徐池是想要求這個城隍來化解,所以他做了這個設醮做法會,但是城隍當然不可能幫他化解。那剛好廟旁邊有一個乞丐,就告訴他說,你是徐池吧?他說,昨晚我在睡夢中,有人向神明呼喊你的名字,說你害他,那神明非常生氣。所以徐池聽到以后,嚇了一跳,回家就死了。《安士全書》是講不到一年,徐池就生了病,生病不起以后就死亡了。那《感應篇匯編》是說,他回家就死掉了,子孫沒有一個活下來,全家滅亡。

    這個是我引用《感應篇匯編》里面的故事,跟《安士全書》,我們再來說明一下。

    所以證明告訴我們什么呢?這個房子是五家共有。五家是什么?戰爭、水火、官府課稅、強盜、不孝子孫,這是五家共有。

    所以在《感應篇匯編》里面有這么一段經文:

    “明冒起宗。江蘇如皋(gāo)人。嘗作警世語曰。予每見權貴之門。及豪富之室。不肖子孫淫蕩恣靡(mí)。或身未死而產已暗鬻(yù)他家。或肉未寒而人已裂據其室。前人銖寸而積之。后人泥沙而棄之。而彼不肖者。又大半聰明人也。此何以故。蓋由當日逞威挾智。逼勒(lè)牢籠。破耗他人無數。湊成我一富家。始而耗人。后為人耗。語云。來得不明。去得正好。此之謂也。由此觀之。乃知今日為人所耗者。是當日耗人者也。則今日耗人者。有不轉眼而又為人耗者乎。”

    這個明冒起宗這一段警世語講得非常好,我們把它白話解釋:

    明朝冒起宗,江蘇如皋(gāo)人,他作了這個警世語說,我每次看到這些權貴的家庭,我們現在講叫官二代、富二代,權貴的家庭,或是富豪之室,就是指富二代,富貴人家的子弟,以及富貴的家庭,他們不肖子孫多犯了淫蕩恣靡,“淫蕩恣靡”就是好賭好色,敗壞家產,任意縱欲。或者是這個權貴之門,或是豪富之室的,他們的父母親或者長輩還沒有死去,家產已經被人家暗中賣掉給別人了。或者是父母親已經死去了,但尸骨未寒,他的家已經被人家占據了。前面的祖先,“前人”就是他們的父母親、他們的祖先,銖錙必較,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財富,卻被他們的后代子孫,這些不肖子孫,把它當成糞土一般,如泥沙一般的拋棄了。而他們這些不孝的子孫,又大部分都是非常聰明的人,大半都是聰明人。

    “此何以故”,這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呢?因為他們的祖先、他們的父母親,當時挾著他們的權勢,挾著他們的一點聰明智慧,作威作福,逼迫人家,把人家限制起來,就像牢籠般的把人家限制起來,以至于就破壞損耗別人不計其數,才湊成我這一家的富貴,我這一家的財富。所以剛開始是他們的祖先跟他們的父母親損耗別人,今天淪落到他的家庭跟他的后代被別人損耗。這就是古人說,“來得不明,去得正好。”就這個意思。由此看來,你今天被別人所衰耗、所毀耗的,也就是當時你損耗別人的。今天損耗別人的,哪里有不在轉眼之間,你的家庭又被人家損耗的呢?

    這一段的冒起宗的開示,是很有因果教育在里面,我們再逐段逐段的分析,還有我到日本去講傳統文化的親身的體驗跟驗證。冒起宗這一段法語,“來得不明,去得正好”,我們拿現代故事來做驗證,讓你心服口服。所以因果教育是一個真理,一點都沒有錯。我們必須向老祖宗的智慧看齊。

    這個“來得不明,去得正好”這句話,臺灣有一句俚語跟這里很像,臺灣的俚語是什么呢?“失德財,冤枉了”。什么叫失德財?就是你的財富,不是靠你的德行得來的,是失去你的德行賺來的錢。翻成國語,失德財就是,你的錢財是用不正當的方式得來的,這叫失德財。也就是說你得到這個錢財是用詐騙的方法,用計謀的方式,用逼迫的方式,用權勢的方式,得來的錢財,這叫失德財。冤枉了,就是不知不覺你就敗光了,被子孫敗光了,我們現在講說,玩股票敗光了,賭博輸光了,可能就是發生重大事情哪,就破壞掉了,或者子孫給你敗壞掉了。這叫失德財,冤枉了。我們臺灣話叫,失德財,冤枉了。

    那我就來舉一個公案,就是“來得不明,去得正好”的因果故事。這個現代公案我曾經講過,我們來充分證明古德講的“來得不明,去得正好”。我認識一個朋友,我那時候在分局當督察組長,認識了臺北市天母的一位富有人家,就是我們現在講豪富之室了,他本身是一個地方的仕紳,所以他擔任我們分局的義警分隊長。早期的時候奮斗,累積了很多財富,所以買了很多土地,他是因為土地而致富的。生了兩個兒子,大兒子是這里講的,嫖賭斗訟,不肖子弟。我們講說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他那個大兒子是報怨跟討債來的。二兒子是報恩跟還債來的,二兒子安分守己,幫他做生意。那大兒子是報怨、討債來的。所以夫妻是緣,有善緣、惡緣,無緣不聚;子女是債,有討債、還債,無債不來。

    有一天,他請我吃飯,但因為他本身得糖尿病。這也是有業因果報,有富貴就不能夠得到健康,不能夠事事如意。因為他糖尿病,要打胰島素,所以他請我吃飯的時候,我記得吃飯地點是在天母,我的印象很深刻,那個餐廳就只有他訂一桌,只有我跟他兩個人,他訂了一桌菜,很豐盛,擺了這些。那時候我還沒有受戒,也沒有吃素,那時候還吃肉喝酒。他擺了一桌很豐盛的酒席,只有我們兩個人吃,那他又不能吃,只有我一個人吃一桌酒席。那時候沒有學佛,也是一種造業,不能惜福。現在學佛就不會了,所以學佛有這個好處,會惜福,會知道因果。那他什么都不能吃,我說,那你什么都不能吃,那我還笑他說,那你人生有什么意義呢?凡夫迷惑顛倒就是這樣啊,把世間五欲之樂當成真樂,現在學佛知道法喜充滿了,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”,那法喜充滿才是真樂。所以他那時候,什么都不能吃的時候,我那時候還不明白這個因果關系。

    那有一次我去查勤,派出所所長就跟我講,說,組長,那個義警分隊長已經服藥自殺了。我說,為什么?他為什么要自殺?那所長就跟我報告,他說,他的大兒子賭博輸錢,輸了將近一億。他總共才三億的財產,被他大兒子輸掉一億。他兒子輸掉一億以后,他非常生氣,就把他的大兒子,就軟禁在我們臺北市,也是我們士林區的一個轄區,延平北路七段,把他軟禁起來,派人監看。但是這個業力很不可思議,我常說,業力就像,美國這種巡弋(yì)飛彈一樣,你只要把數據輸入進去,用電腦操作,那個巡弋飛彈就自動追尋目標,那就會產生爆炸效果。我們的凡夫的阿賴耶識,就像一個總報主,到三惡道也是這個阿賴耶識,到三善道也是這個阿賴耶識,到四圣法界,是這個阿賴耶識轉識成智,成菩薩、成羅漢、成佛都是它,一切的總報主,就阿賴耶識。只不過是到四圣法界是轉識成智,到六凡法界是隨業流轉,差別在這個地方而已。所以這個阿賴耶識是不可思議的。業力的牽引也不可思議。

    這位義警分隊長他的大兒子雖然被軟禁,但是又被賭徒把他帶出去了,又輸了一億。總共輸了兩億,三億財產輸了兩億。這位義警分隊長心灰意冷,他就決定要離開人間了,就穿了白色的衣服、白色的褲子、白色的鞋子,坐上他白色的賓士車,他叫他的司機把他帶到地政事務所,把房地產都過戶完了以后,回到家里,在他家的地下室吃了二三百顆安眠藥,自殺死掉。因為他是地方名人,所以守喪期間特別長,他的大兒子不孝,也不愿意守靈,還跟派出所所長說,有沒有義警可以幫我守靈?我一天付五百元的守靈費。你說這個怎么是孝子呢?他根本就不孝子啊。這個就是我們《感應篇匯編》里面講,“家喪身亡”。這些奸惡小人能免除耗人貨財的惡報嗎?不行,在因果論上說,一報還一報。

    在二○一四年的十一月,我到日本去演講。因為我當時講的地方,是東京郊外的一間日本的禪院,它是禪宗的一個道場。那個禪院的日本的法師也很慈悲,讓我們在那辦傳統文化講座。那當時因為在座很多日本人在那邊聽我講因果故事,日本太和凈宗學會就請了一位臺灣移民過去的女子,也是學佛的一個女眾,她擔任翻譯官。那位女眾就幫我翻譯我講的這個故事,當時在那個禪寺是打佛二,就一方面念佛,一方面可以講因果故事,因為那個住持是日本人,所以這位臺灣女眾,幫我翻譯給日本人聽。

    結果我把義警分隊長這個故事講完以后,那位翻譯的女眾師姐就跟我說,黃警官,你知不知道?我說,怎么了?她說,你講的那一個故事,他兒子給他輸掉兩億的那位分隊長,她說,我認識。我說,你怎么認識呢?她說,因為我舅舅就是被這位義警分隊長帶去賭博,輸了一半的家產,我們家一半財產都到他的名下去了。她說,早期我們家的土地有一半賣掉了,便是落在他的名下。

    跟這里,跟徐池、徐八,沒有什么不同,徐八的房子后來就賣給徐池,那徐池就叫他兒子去賭博,跟這個故事都一模一樣。所以有時候講一講,也是滿有意思。我講的因果故事,因果教育,第一堂課就是在二○一○年初,在臺灣的新竹教育大學講《古往今來X檔案,迷信、理智、人生價值》。

    這真的是這樣,那位翻譯的女眾就說,我們家的土地有一半賣掉了,便落在他的名下。這跟這里講的一樣,冒起宗講的,“不肖子孫淫蕩恣靡”。“破耗他人無數”,先去耗損別人的錢財,“始而耗人,后為人所耗”,這因果循環啦,以前他叫人家去賭博,現在他兒子也被人家叫去賭了,以前他耗人貨財,耗人錢財,現在他的錢財被人所耗。這就是這里面講的,“來得不明,去得正好”,他以前來路不明的錢財,被他的大兒子全部又把它輸回去了,“去得正好”。

    所以看完了徐池詐了徐八的房子的故事,再看到我剛剛講的這個,我擔任組長時,這個義警分隊長的故事,我們來作一個總結,天下事,皆有因緣。

    印光大師說,“天下事,皆有因緣。其事之成與否,皆其因緣所使。雖有令成令壞之人,其實際之權力,乃在我之前因,而不在彼之現緣也。明乎此,則樂天知命,不怨不尤。(若知前后因果,則窮通得喪,皆我自取。縱遇逆境,不怨不尤,只慚己德之未孚,不見人天之或失。)素位而行,無入而不自得矣。”

    印祖這段開示太好了,印祖說,天下事都有因緣的,有因有果的。這個事情能不能成就,都有它的因緣在促成的。好像看起來有讓它成就、讓它破壞的人,但是實際的權力,操縱這個令成令壞的實際權力,乃在我個人的前因,我自己的前因,而不在它現在破壞的因緣,而不在其現緣,就是不在它現在破壞的因緣,或它現在奪取的這個因緣,都有它的前因后果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知道以后,我們斷前因,就不會受苦果了,斷惡因就不會得苦果,那么你就可以樂天知命,不怨不尤,不用埋怨,也不要責怪別人了。你知道前因后果了,那么一切的貧窮、通達、得到、失去,窮通得喪,都是我自己招感的。縱使你遇到逆境,你也不怨不尤,因為你自己招感的,你還怪誰呢?你只要慚愧說,你自己的德行,不會去看到別人的過失。這樣的話,你按照你的本分去做事,“素位而行”,你就可以得到自在,“無入而不自得”,你就心開意解了,你就可以樂天知命了,過著幸福的生活了,過著自在的生活了。

    所以因果要從三世來看。所以因果,老法師說,要從三世去看。天底下沒有吃虧的人,也沒有占便宜的人,從三世去看,讓你心服口服。所以因果一定要看究竟,而不是看當時。

    你到成佛,果報也是要承受,就像佛陀馬麥之報,琉璃太子滅掉釋迦族這個故事,佛陀只有敲那個魚王三下,他這一世成佛,他頭就要痛三日,因果不空啊,連佛陀都不能夠違背因果。所以這一段的故事以及這一段的開示非常的好,值得我們省思,值得我們警惕,證明因果不空。

    好,我們看下面最后一段按語:

    “(按)以覬覦(jì yú)房屋之故。遂至設謀陷害。壞人子弟。離人骨肉。必使其傾家蕩產而后已。其心可謂險矣。昔江右趙尚書。與省元常某為鄰。常有美園。趙因設計求之。常乃為詩一律。并書券送之。曰。乾坤到處是吾亭。機械從來未必真。覆雨翻云成底事。清風明月冷看人。蘭亭禊(xì)事今非晉。洞口桃花也笑秦。園是主人身是客。問君還有幾年春。趙得詩。歸券弗受。較之徐池。可謂早知覺悟。轉禍為福矣。”

    因為時間的關系,這一段其實我們可以發揮得非常的徹底,而且意境非常的高,這一段雖然是按語,但是它的意境很高啊,我覺得說呢,稍微解釋一下,又太可惜了,時間不夠,所以我先把經文念出來,我再白話解釋,但是它里面蘊藏非常精彩的因果故事、因果教育,我在下一集,我在開始講的時候,我把這一段再做一個交代。但是因為時間的關系,這一段我只有把原文先念出來,白話解先講出來,但是下一集,我就要來探討這一段,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。這一段就是要探討什么?機關算盡,不如厚道仁心。因為這一段就提到這個,江右趙尚書想要設計,他想要去算計這個省元常某,他這個美園、這個豪宅。這我等下一次我再來說,現在時間不夠。

    好,我們這一段就講到這里,我們要講這一段的白話解。它這個名相注釋也滿多的,我也沒有辦法一一的解釋,名相注釋我下次再探討。也就是下次我們一開始,這個經文我們會再重念一遍,但是我們探討里面的這個表法。好,我們現在把這一段的白話解,我們來講解一下:

    因為貪圖房屋的緣故,以至于想辦法陷害,壞了人家的子弟,離間人家的骨肉,一定要使別人傾家蕩產才肯罷休,這樣的心真是陰險哪。從前江右趙尚書,與省元常某為鄰居。常某他有漂亮的庭院跟房子,趙尚書就因此想設法去謀取常某的美園,美麗的房屋。這個省元常某他知道了,他就寫了一首詩并讓渡書給他,這首詩上面寫著,“乾坤到處是吾亭,機械從來未必真。覆雨翻云成底事,清風明月冷看人。蘭亭禊事今非晉,洞口桃花也笑秦。園是主人身是客,問君還有幾年春?”

    這首詩講得太好了,我們把它翻譯成白話。天下到處都是我的房子,我亭啊。外物從來未必真,外面的這些東西未必是真的。翻云覆雨成往事,你在這里面翻云覆雨,用盡心機,總會有過往云煙的時候了。我們還是學學古人,明月清風冷看人,我們心要像明月,心要清凈,明月清風冷看人。“蘭亭美好今非晉”,蘭亭的美好,晉朝已經不存在了。“洞口桃花也笑秦”,陶淵明〈桃花源記〉里面說的那個境界,那個美景,那洞口桃花也要笑秦始皇他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,這“洞口桃花也笑秦”。“園是主人身是客”,這個田園跟房屋才是主人,我們是過客而已,我們是居住在那個地方,“園是主人身是客”啊。“問君還有幾年春”,我問你,你還能夠活多久啊?“問君還有幾年春”。

    趙尚書畢竟是一個讀書人,書讀得多,歷史也懂,一看就知道了,就有所領悟了。趙得詩以后啊,就打消原來的想法,那比起徐池來說,趙尚書可算是提前覺悟,轉禍為福了啦。

    下一次我們就要探討,這首詩真的是太好了,充滿了文學的味道,又充滿了因果的教育在里面,還有佛陀教育,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。

    好,那么剩下一點時間,我們來報告老法師的開示,君子樂得作君子,小人冤枉作小人。這一句經文,“勿因小利,使人父子不睦”,這是小人的作風,所以我就引用老法師的開示,君子樂得作君子,小人冤枉作小人。

    第一點,老和尚說,《太上感應篇》說的也是實話。“天地有司過之神”,“司”就是管轄,來調查的、來記錄的,確確實實是有。這里面有些是天神、有些是鬼神,“地”就是講鬼神;天神、鬼神都常常到人間來調查、來觀察。“依人所犯輕重,以奪人算。”“算”就是什么?是數,壽命是數。我們說壽算,一紀,延壽一紀就是十二年,奪紀,算就是百日。壽命是數,你一生所得的福祿也是數。所以你真正明了、通達,確實是如書上所說的,“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”。

    第二點,《了凡四訓》里面講得很清楚,很透徹,有事有理,因果報應的事,老和尚說,《了凡四訓》講得比《太上感應篇》透徹,《太上感應篇》只是說一些條目,分析道理《了凡四訓》講得很清楚,可以互相參看。我們就明了你這一生當中,世間人所說的你有多少財富,你命里面定的。

    命里面沒有的,你用盡心機也得不到,命里頭有的,你一無所求,到時候它自然來。所以古人講“君子樂得為君子,小人冤枉作小人”。為什么君子樂得為君子呢?剛才我們不是讀到印光大師的開示嗎?印光大師告訴我們,“天下事,皆有因緣”,你想要得財富,那就布施財富,種這個布施的因,你就得到財富了。所以印光大師說,你知道前后因果,那么窮通得喪,都是我自己招感的。你遇到逆境,你就不埋怨不責怪了,你只慚愧自己德行不夠,你福報不夠,你也不能去責怪別人,責怪父母。那你就守住自己的本分,去學袁了凡先生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那你就改變命運了。

    所以老法師說,“君子樂得作君子”,就是君子他明白了,他明白因果了,他樂天知命了,他素位而行,所以君子做到心安理得。那小人他不明白因果,他胡作非為,最后落得家破人亡,妻離子散,道德淪喪的地步,那就“小人冤枉作小人”。他要懂人家給他教育,他就不會當小人,他就能夠,就像這里面講的,他就可以學這個趙尚書了。趙尚書也是,省元常某寫給他這一首詩,他得到領悟了,等于給他教育了,因果教育了,那他就不會當小人了,就變成君子了。所以“小人冤枉作小人”。君子明白這個道理,一無所求。命里面有的一分也少不了,何必去強求呢?

    第三點,袁了凡先生被云谷禪師一番開示,他覺悟了,一切放下,每一天靜坐,養自己的身心,一個妄念都沒有。所以云谷禪師很欽佩他,在禪堂里面,看他坐了三天三夜,沒有一個妄念。禪師贊嘆說,哇,他的功夫不錯啊。

    結果了凡先生就說,他之所以不起妄念,是覺得他起妄念也沒有用,無濟于事,所以就不起妄念了。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得一點都不差,每一年去考試,考第幾名都符合,每一年他的收入多少也一點都不差,所以他相信,不再打妄想了。說出來原因之后,云谷禪師笑他說,我原先以為你是圣人,原來你只是個凡夫,只是你是個標準的凡夫。

    第四點,后來云谷禪師教他怎么改造命運,你一飲一啄這是前生定的。前生怎么定?你自己造作的,這個道理他從云谷禪師那里學到。你命里頭財富從哪里來?是從財布施得來的。你種因,過去生中財布施布施得多,這一生你財富就得的多,你布施得少,你這一生就得的少。

    縱然在這一生當中,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,還是你命里面有的。你命里面沒有的,用什么方法手段你都得不到。就像老和尚說的,小偷去偷東西,命里沒有,還是被警察抓到,錢也沒得到,那財物也沒得到。那你何必去強求?何必去偷呢?

    不正當的手段現在發了財,譬如說,你命里財富可以用八十年,你有八十年的祿命、福報可以用,你現在用不正當的手段,你去把它拿過來了,你發了大財,發了橫財了,譬如說你現在是四十歲,你是把后面四十年的財富一下拿到,一下都得到,你后頭就沒有了。你這樣得來,福報享用盡了,你的壽命也就完了。這是諺語里面所講的“祿盡人亡”,雖然你還有壽命,但是你福報沒有了,你祿都沒有了,所以走投無路了,窮途末路了。一旦你享盡了,你福也沒有了,你命也沒有了,就是指這一類。

    以上是老法師在《地藏經講記》的開示。

    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。感恩各位同修大德,若有講得不妥之處,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。阿彌陀佛。

    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《安士全書》(第103集) 的精彩評論

    亚洲校园春色小说|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| 4338×亚洲全国最大色成网站|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| 亚洲国产成+人+综合|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播放|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| 欧洲亚洲国产精华液|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|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网|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|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不卡|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| 亚洲AV无码专区日韩|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|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|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|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| 午夜亚洲乱码伦小说区69堂| heyzo亚洲精品日韩|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不卡|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|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| 亚洲性久久久影院| 在线观看国产区亚洲一区成人|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|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|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|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|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|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| 亚洲国产人成精品|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|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| 亚洲综合偷自成人网第页色|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|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|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| 亚洲色欲色欲www|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| 在线综合亚洲欧洲综合网站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