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9年08月10日
臺孝廉講堂
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,大家好!
今天我們研討《安士全書·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》,經文第三十二,“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”,經文三十三,“施棺槨免尸骸之暴露”。
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第一六四頁,我們看經文第三十二,“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”,我們看經文:
“(發明)饑寒而在道路。則與居家之窘乏者殊矣。茍非羈旅之人。貲糧告匱。即遇患難之事。緩急無門。彼于衣食。誠有得之則生。弗得則死之勢。茍能有以周之。則我之所費有限。而彼之沾惠無窮矣。”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措”,“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”,這個“措”就是籌辦、準備。例如籌措一筆資金。
“窘乏”,“窘乏”就是窮困、貧乏。
“殊”,不同、互異的。例如殊途同歸。《易經·系辭下》:“天下同歸而殊途。”
“羈旅”,“羈旅”就是寄居異鄉。指客居異鄉的人,旅行在外或是在外面做生意,這都叫“羈旅”。
“告匱”,“告匱”就是宣告匱乏。
“緩急”,指危急之事或發生變故之時。
“無門”,沒有門戶、沒有門路。
白話解,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(發明)出門在外,饑寒交迫,與在家貧困的人差別很大。出門在外的人,錢糧一旦用盡,就是最痛苦的事,無親無故,沒有回旋的余地,誠然是有錢則生,無錢則死的情勢。在這個時候,如果有人周濟他,那么我所花費的雖然有限,但解決了對方的大問題了。
好,我們看下面的“下附征事(二則)”,我們看經文:
“餓夫酬德(左傳)”
“晉趙宣子。田于首山。見翳桑之下有餓者。知其三日不食。乃食之。食焉。而舍其半。問之。曰欲以遺老母耳。使盡之。而更贈以簞食與肉。后靈公欲殺宣子。伏甲而斗于門內。宣子幾被戮。忽有介士。倒戈而救之出。因問其故。曰翳桑之餓人也。問其名居。不告而退。或有識之者。曰此靈輒也。”
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趙宣子”,是人名,即趙盾,又稱趙宣子或趙孟。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,趙衰之子,謚號宣。謚號就是死后皇帝給他追封的名字,宣,所以叫趙宣子。他擔任執政期間,號稱為正卿。當時,因為他是晉國的大夫,當時晉靈公荒淫無道,趙盾很多次直接向晉靈公勸諫,但是晉靈公聽不進去,昏君聽不了這個忠臣的勸諫,就覺得很討厭,想要殺他,他就派晉國的大力士叫鋤麑去行刺趙盾。但是這個鋤麑,他被這個趙盾的忠心感動,他不忍心下手刺死他,最后他自己去撞槐樹而死,自己去撞槐樹而死,槐是一種樹的名稱,撞這個槐樹而死了。后來晉靈公有一天請趙盾吃飯飲酒,同樂,但是其實他這個是虛情假意。晉靈公跟趙盾是惡緣。晉靈公暗中在趙盾的四周埋伏了一些伏兵,想要殺趙盾,但是碰到兩位義士提彌明跟靈輒以死相救,終于趙盾就逃出了晉國的首都。同一個月里面,趙穿就殺晉靈公于桃園,所以趙盾就可以回國,迎接晉成公即位。
當時史官太史董狐就寫下史書,太史公書曰:“趙盾弒其君夷皋。”他說,趙盾殺他的國君夷皋。“盾曰”,趙盾回答說,“不弒。”他說,我沒有殺國君啊。史狐,就是太史董狐,曰,“史狐曰”,就是董狐就說了,“子為正卿,入諫不聽。出亡不遠,君弒,反不討賊,則志同。志同則書重,非子而誰?”史官六親不認,他說,你是正卿,董狐就對著這個趙盾說,他說,你是正卿,你向皇帝勸諫,皇帝不聽。你離開國家沒多遠,國君就被殺了,你反而不向這個趙穿討賊,那你跟他意思是一樣嘛,你們志同道合嘛。“志同則書重”,那你跟他是志同道合的話,那不寫你是寫誰呢?“非子而誰?”那我不寫你是寫誰呢?
這個就是這里面“晉趙宣子”,這個我們介紹趙宣子的歷史典故。這個等一下就跟這一段有關了,就“餓夫酬德”有關了。
“田”就是打獵、田獵。
“翳桑”,“翳”就是遮蔽。杜預注《左傳》云:“桑之多陰翳者。”就指種了許多桑樹,桑樹的樹陰遮蔽很廣大,所以稱為“翳桑”。
“食”,“知其三日不食,乃食之”,這個“食”就是拿食物給人或牲畜吃,這叫“食”。
“而舍其半”,“舍”,《說文》:“舍,釋也。從手,舍聲。”《廣雅》:“舍,置也。”“舍”就是什么?就放在一邊,就是只吃到一半他就放下來了,就不吃了,這就是“舍”的意思。
“遺”,“曰欲以遺老母耳”,“遺”,這個字要念未,不念遺。“遺”的意思就是給予、饋贈。
“伏甲”,暗中埋伏的兵甲,兵甲就是士兵。
“介士”,介胄之士,就武士。
“倒戈”,掉轉武器向己方攻擊。
“靈輒”,我們看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載:“靈輒饑困于翳桑時,受食于趙盾,盾并以簞食與肉遺其母。后輒為晉靈公甲士,靈公伏甲欲殺盾,輒倒戈相救。盾問其故,曰:“翳桑之餓人也。”遂自逃去。”這一段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,就是我們這一段“餓夫酬德”的整個經文的內容,它的意思。我們解釋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這一段經文。靈輒有一次在桑樹的樹陰底下饑餓困頓的時候,當時遇到趙盾贈送食物給他,趙盾就以一簞食,一簞食就是竹子去編的類似那個碗,像我們說,顏回一簞食,一瓢飲,居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不改其樂,就是用竹子去編的碗,這非常貧窮,趙盾用這個簞食,就用竹子去編的碗裝的食物跟肉送給這個靈輒,帶回去給他母親吃。后來靈輒被選為晉靈公的衛士、武士。有一天,晉靈公就派伏兵想要殺趙盾,靈輒就陣前倒戈,拔劍相救這個趙盾。趙盾問他說,你為什么要救我呢?靈輒就回答說,“翳桑之餓人也”,我就是那個桑樹樹陰底下饑餓的那個人啊。“遂自逃去”,就說完以后就竟自逃離開了。
好,我們看這段“餓夫酬德”的白話解:
餓夫酬德。(據《左傳》)。
晉國的趙宣子,在首陽山打獵,看見桑樹陰底下有一個饑餓的人,知道他已經三天沒有吃東西了,就拿出食物給他吃。只吃了一半,他就停下來了。問他是什么原因,他回答說,想要拿回去給老母親吃。趙宣子讓他吃完,另外再打發他一些肉食回去。后來晉靈公想要殺趙宣子,埋伏士兵在門內向趙宣子進攻,趙宣子萬分危急。正在這個時候,忽然有一個勇士,反過來搶救趙宣子。趙宣子被救出去后,問他為什么這么做,他回答說,我就是桑樹樹陰下的那個餓人啊。再問他的姓名和住址,他不告而退。知道這件事的人,都說這是靈感啊。
我們看下面這一段“按”語:
“一飯之恩。可以免死。綈袍之戀。足以延生。孰謂措衣食者。僅周道路之饑寒哉。”
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綈袍之戀”,“綈袍”是厚繒制成的袍。
那“綈袍”的典故是這樣的。戰國的時候,魏國人范雎他侍奉這個魏中大夫須賈,但是他遭受到須賈的毀謗,笞辱幾死,用這個刑罰,笞是古代的五種刑罰之一,竹鞭,用竹鞭要屈辱他,幾乎快被打死了,笞辱幾死。后逃秦改名張祿,后來這個范雎逃到秦國,改名叫張祿,而且仕秦為相,擔任秦國的宰相,權勢顯赫,當時他的權勢、地位非常顯赫。
魏聞秦將東伐,命須賈使秦,當時魏國國君聽到秦國派將向東討伐,魏國就派這個須賈出使秦國,到秦國去當大使。范雎喬裝,敝衣往見,這個時候,秦國宰相范雎,就是張祿,喬裝,就偽裝成百姓,穿的很粗破的衣服,敝衣就是很粗舊的衣服,前往去見這個須賈。須賈不知道對面這一個是范雎,因為他有經過化妝了,喬裝就他有經過化妝,范雎有化妝。須賈對前面這一位穿得這么破舊衣服的人,有一點同情他了,憐其寒而贈一綈袍,須賈同情他,天氣這么寒冷,所以贈送他一件很厚的衣袍,綈袍就是衣袍。
迨后知雎即秦相張祿,后來須賈知道對面這一位人士就是范雎,也就是秦國的宰相張祿。乃惶恐請罪,這個時候,須賈就跪下去,惶恐向范雎請罪。雎以賈尚有贈袍念舊之情,這個范雎就念在說,這個須賈還有這個贈衣袍念舊這份情,終寬釋之,最后還是原諒他,而且把他釋放了,跟他釋懷,就不再跟他念這個舊惡了,以前因為須賈毀謗他,而且還把他用笞罰,幾乎被羞辱而死。這一段記載在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中。所以這個“綈袍之戀”這個成語后來多用作眷念故舊之典,眷念故舊這個典故。
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:
一飯之恩,你賜人家一頓飯這個恩德,可以讓人家免其一死。送人家一件厚袍,足以讓他延長生命。誰說“措衣食”,誰說布施衣食,僅僅就是救了道路上的饑寒交迫的窮人呢?
好,那這一段到這邊為止都是在講知恩報恩。這個“餓夫酬德”,借這個典故,翳桑之下這個餓人,就是后來那個甲士,倒戈相救趙宣子于危急之中,這也是一種知恩報恩。所以我們就來探討老法師開示的,教育的宗旨是什么?教育的宗旨就是教你知恩報恩。
老法師說,中國自夏商周三代以來,一直到清朝末年,教育的宗旨沒有改變過。中國儒釋道教育的宗旨只有三件事情,儒家教你第一件事情,教你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,你應該怎么樣做人。這是第一件事情,教你怎么做人。所以《弟子規》教你怎么做人,怎么做一個好子弟。《太上感應篇》教你知道,怎么知道因果。這個是中國儒釋道里面,儒家跟道家可以說代表中國傳統文化,儒家教你倫理道德,道家《太上感應篇》教你知道因果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都教你知道怎么做一個人。所以第一個,教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,怎么做人。這個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國儒家教育的宗旨是什么,你要先知道說,第一件事情教你怎么做人。所以你如何做人,人成則佛成,凈業三福第一福都沒辦法做到,怎么往生西方呢?
所以儒家教的宗旨,第一樁事情就教你明白人與人的關系,你應該怎么做人;第二,教給你人跟自然環境的關系;第三個,教你人跟天地鬼神的關系。你能夠通達明了以上這三件事情,你就是圣人。
那佛家的教育宗旨也是這三樁事情,佛家不管是大乘、小乘,不管是哪個宗派,佛家教育宗旨也是三條。第一條,教你斷惡修善,也就是轉惡為善,在五乘佛法里面它是屬于人天乘,人天佛法,至少你做到這個轉惡為善,你不墮三惡道。第二條,轉迷為悟,你就能夠超越六道輪回。它把你提升了,你得人天福報以后,再從人天福報出離三界,放下執著,離開三界,脫離六道輪回。第二件事情教你轉迷為悟,不管大乘、小乘,哪一個宗派,就是教你轉迷為悟,我們凈土宗叫帶業往生,禪宗呢?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密宗教你三密相應,即身成佛,都是在怎么樣?都是教你轉迷為悟,超越三界之外,作阿羅漢、作辟支佛、作菩薩。
所以老和尚說,十法界的菩薩,權教菩薩,他還沒有破根本無明。那如果是以大乘來說的話,圓教初信位菩薩他就開悟了,他破見惑。圓教七信位的菩薩破思惑,貪瞋癡慢疑。那八信、九信、十信,老和尚說,因為七信位就等同阿羅漢了,圓教初信位是破見惑,等于初果須陀洹,那七信位,圓教七信位他破思惑,貪瞋癡慢疑,是不是等于小乘的阿羅漢呢?所以七信位等于阿羅漢。那老法師他解釋得非常好,他說,八信位等同辟支佛,八信位。那九信位呢?九信位等同菩薩,圓教九信位。那十信位呢?就進入佛位了,他準備要轉圓教初住位菩薩,成法身大士了。這個是老法師判的圓教八信、九信、十信,七信是阿羅漢;八信,辟支佛;九信,菩薩;十信是佛,準備轉十信、十住,進入圓教初住位,破根本無明,證法身了。
所以老和尚說,第二條,佛家教你,教育宗旨第二條是轉迷為悟,超越六道輪回,超越三界之外,作羅漢、作辟支佛、作菩薩、作佛。第三個目標就是轉凡成圣,那圣是什么?初地菩薩以上,我們說三賢十圣,那如果以圓教來說的話,初住位的菩薩,別教初地位菩薩,都是屬于圣位,就是佛了,而且是法身大士。轉凡成圣就是法身大士,那就是超越十法界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法身大士。
如果我們對于教學綱領都抓不到,你學什么?真正明白、真正懂得,才知道知恩報恩。世間人不知道恩,他報什么恩?他不曉得學什么,他怎么報?所以他不會報恩。你知道學什么,你就會尊敬孔子,你就會尊敬老子,你就會尊敬佛陀,你就會尊敬你的依止和尚,依止的老師,叫做孝親尊師,尊敬你的父母。因為你不明白嘛,所以你就不知道報什么恩。你知道了,就會知恩報恩,在大乘佛法里面,二地菩薩必修的功課、必修的課程。諸位想想,這地位多高,二地菩薩總共修學八個科目,這是其中一個,叫知恩報恩。念念不忘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,這兩句是根本,然后從這個地方發揚光大,孝順一切眾生,奉事一切眾生。《梵網經》里面所講的,這個是戒經,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”,這是把報恩發揮到極致。以上這一段知恩報恩是老法師在《太上感應篇精華節錄》里面他的開示。
好,我們看下面第二個公案,“速得貴子”。我們看經文:
“速得貴子(功過格)”
“馮琢庵父。生平好善。隆冬晨出。路遇一人。倒臥雪中。捫之。半僵矣。解裘衣之。與以飲食。周恤備至。未幾。夢東岳帝曰。汝本無子。以救活人命。出于至誠。上帝特命韓琦。來為爾子。后生琢庵。遂名琦。少年穎發。二十入中秘。三十六陪點相位。”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馮琢庵”,人名,就是馮琦。號琢庵,明朝人,山東青州人。明萬歷五年進士,官當到禮部尚書,后來卒于官,就是在官途中逝世,皇帝贈太子少保。
“隆冬”,就寒冬,冬天最冷的一段時期叫隆冬。
“捫”,“捫”就是撫、摸,摸就是碰觸。例如捫心自問。
“衣”,“衣”就是穿衣、遮蓋。這個地方當動詞。
“韓琦”,“韓琦”是一位名相,宋朝人。馮琢庵是明朝人,是后面的,前面的是宋朝,唐宋元明清。“韓琦”是宋天圣五年進士,宋仁宗的時候,西夏叛變、作亂,韓琦跟范仲淹奉命率兵抵御西夏,拒戰就是抵御西夏的這個攻擊,名重當時。韓琦擔任宰相有十年,古代當宰相叫佩相印,臨大事,決大議,雖處危疑之際,知無不為。就是韓琦他定功非常地好,他遇到大事情,做大事情的決定,雖然在危急或是有疑之處,知無不為,他下決定非常果斷,而且睿智,知無不為。為朝廷所倚重,被朝廷所看重,后來被封為魏國公,死后被追封為忠獻。這是“韓琦”,他是宋朝的名相。
“穎發”,才華顯露。前世是韓琦,投胎到明朝來變馮琢庵,年輕的時候就很會讀書了,書到今生讀已遲,他以前就讀好了,都在阿賴耶里面了,很會讀書,老和尚說的,有法布施得聰明才智,就是這個意思。“穎發”就是才華顯露,年輕的時候文章就非常好了,出口成章,下筆成文。
“中秘”就是中書省和秘書省的合稱,簡稱中秘,或者宮廷珍藏圖書文物的地方,叫“中秘”。
“陪點”,“陪”就是備也,就準備。“點”是選派。“陪點”就是候選。三十六歲就怎么樣?準備當宰相,就“三十六陪點相位”了。這不得了,三十六歲當宰相,有點像,現在的時代叫三十六歲當國務院總理,這個不得了,這福報很大。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雪中送衣,速得貴子。(據《功過格·速得貴子》)。
馮琢庵的父親平生好善。一個寒冬的早晨,在路上遇到一個人,倒在雪地里。上前一摸,已經一半僵硬了。馮琢庵父親就解下身上的皮襖給他穿上,又給他飲食,關懷備至,體貼入微。沒有多久,就夢見東岳圣帝對他說,你命中本來沒有兒子,因為救活了人命,又是出于至誠心,所以上帝特意叫韓琦來做你的兒子。后來就生了琢庵,取名為琦。琢庵從小聰明,二十歲就進入中書、秘書兩官署,三十六歲就被選為宰相,“陪點相位”,就候選宰相的這個位置、地位了。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“按”語:
“吾邑向有同善會。給錢而外。每冬復買舊棉胎。以贈隆冬之無棉者。其始也。浙中袁午葵倡之。其后午葵還浙。踵而行之者。唯高子甸九輩。數人而已。”
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同善會”,為明朝后期文人士大夫講學勸善而興起的地方組織。最早為萬歷十八年,由楊東明在河南創立,后來各地都紛紛仿效成立這個同善會。這“同善會”主要是怎么呢?它們的功能就是勸善演說,施米舍錢,旌獎節孝,置棺分施等。這“同善會”它的成立宗旨是什么呢?就勸人為善,鼓吹大家行善,勸善演說,施米舍錢,布施錢財、布施白米給這些窮苦人家。有很多善心人士都會在這個寒冬的時候,或是災難來的時候,或是水災、火災的時候,地震的時候,都會布施白米、布施金錢。
這個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,當時我在民防管制中心當主任,雖然我人在官場,那慈濟的師姐來找我。因為當時慈濟他們就發動了九二一賑災,也做這個災后的重建的工作,就蓋這個大愛屋給這些受災戶。他們叫做感恩戶,不叫受災戶啦,感恩戶就是感恩你們示現這個苦難,給我們有布施的機會,所以你們是菩薩,我們供養你。那這就不一樣了,你把他說是感恩戶,他就不是受災戶了。受災戶好像他很可憐,他低人一等啊,好像很卑下,那你現在送東西給他說,我送東西給你啊,叫受災戶嘛。但如果說,你說他是感恩戶,那就不一樣啊,他們是菩薩,感恩他什么?感恩他示現這個苦難給我們,能夠行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
當時我在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當主任,誒,各位,我雖然不能去救災,因為我還必須在崗位上守住我的責任,那我就拜托慈濟師姐說,這樣好啦,我捐一卡車的食物跟救濟物品。當然她們就響應了,因為我發動嘛。那個慈濟師姐就,她們就去勸募,當然他們慈濟本身也有他們的團隊,都已經在現場設救濟站,布施這個熱食便當,或者是燈火照明。那當時我湊一卡車的這個救濟物品,里面當然很多東西,包括棉被,包括太空被,或者是露營用的營帳,盥洗的用品,這個泡面,國內叫方便面等等,還有礦泉水,還有其他食物,餅干等等,就一卡車,他們就運下去到,九二一大地震,這個南投很嚴重。南投是,全臺灣公廟最多就是南投,那個佛寺啊,公廟就道教的公廟,那非常地多,幾千家有啊,這個受損非常嚴重。
臺灣中部那個很有名的叫妙蓮長老,他都提倡素食,他蓋的那個佛寺很大,叫靈巖山寺,它在臺灣中部的一個大道場,專門鼓勵人家萬人朝山,還有提倡素食。妙蓮長老修得也非常好,他是修般舟三昧。我們萬人念佛,大會的維那法師,自誠法師,還有那些悅眾法師,統統是妙蓮長老那個時候在的時候,他們童貞出家的。我們自誠法師是十一歲出家,現在四十歲了,能夠統領大眾,一切無礙了,成為享譽國際的一位法師。我們臺北北部的齋僧大會,中部的齋僧大會,都是自誠法師當大會維那,他的唱誦都讓三寶弟子非常地受用。這個就是九二一大地震,在災難來的時候,很多人就會布施白米、舍財等等。
旌獎節孝,旌獎節孝就是什么呢?就是表揚那些忠孝節義的事情,譬如說臺灣有很多的慈善機構,他們都會舉辦什么?這個大孝獎啦,十大孝子啦,等等這些,這旌獎節孝,表揚忠孝節義。置棺分施等,那么我們中國人,尤其臺灣也是一樣,很多人喜歡布施棺木,布施棺木,施棺,分施等。那么這個同善會到清朝以后仍有延續,而且是在官方的鼓勵之下,江南一代的同善會十分興盛。
再來,“舊棉胎”,“棉胎”就是棉被的芯,是棉花彈松鋪開以后,用線包裹固定成被子的里子,加上被面就是棉被了。那“舊棉胎”的意思是指已經使用過的棉胎。
“還”,“還”就是返回。
“踵而行之”,“踵而”,“踵”就是追隨、繼承。那“踵而行之”就是繼承前人的腳步或事業。
“高子甸九輩”,“輩”就是等、類,就是指人。意思是說高先生甸九等人。那么這個地方的解釋,“甸九”應該是他的字,他姓高,字甸九,叫高甸九。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按語的白話解:
我鄉素有同善會,這是什么?是指那個周安士,周安士的故鄉,素有同善會,送錢以外,每年冬天買下一些舊棉胎,用來贈送給那些沒有棉衣棉被過冬的人。他的發起人,是浙中的袁午葵。后來葵回鄉,跟著實行的,只有高子甸、九輩,幾個人罷了。
好,那么這一段的“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”,這一段我們就講完了。
那我們今天來聽老法師的開示。那么這一段主要都是講捐錢啦、救災啦、布施啦、衣食啦等等,那我們就來探討捐錢救災,怎么樣地捐錢,怎么樣地救災,我們聽老法師的開示。
第一點,老法師說,現在的人,在災難來的時候,有些善心人士想要救災,但是最后他不拿錢,他為什么呢?因為他怕錢被接受捐錢單位,或是哪個慈善團體,你現在錢捐給它了,它把錢亂用啊,或者帳目不清啊,或者中飽私囊。有沒有可能?也有人發生啊。很多善心人士捐款,把這個善款沒有直接送到受災戶的手中。為什么老百姓會望而卻步,最后不拿錢了,為什么?他們覺得說,錢都被那些中間人剝削去了,真正受災難的人拿不到錢,所以很多善心人士不愿意拿錢救災。這也是現在普遍的問題,不愿意拿錢救災。而自己也沒有辦法到災難的現場,自己也沒有辦法去,想救,可是又沒有去,力有不逮,沒辦法到現場,總是要交給別人辦,譬如說政府機構、慈善機構等等。這是現在大家面臨的問題。
第二點,現在人對他們懷疑,說他們有貪錢,這個觀念,老和尚說是錯了。就像說你遇到和尚,也很多人這樣討論,你會不會布施那個和尚是假的呢?真布施不怕假和尚,我們不常這樣口頭禪嗎?真布施不怕假和尚,是看你的心,不是看那個布施。這個問題,同樣的問題。這個觀念,老和尚說是錯了,佛在經典里常常教訓我們,“各人因果,各人負責”。你是善心,捐的錢拿去救災,你的功德一點都沒有缺少;別人拿去,讓災民拿不到,讓災民拿不到,而他們是拿到自己的口袋里面,他所造的罪業要受果報,各人因果,各人負責。你不能看到這種事情,你的善心就斷掉說,那我不布施了,老和尚說,這就錯了。
我今天講這一段很重要,因為現在真的很多人面臨這個狀況,不想捐錢了。老和尚說,你不想捐錢是因為怕對方,政府機構也好,或者慈善機構也好,沒有把錢送到受災戶的手中,而是放在口袋里面,或是濫用這些善款,所以你說,那我不捐了。老和尚說,各人因果,各人負責。你就把你的善心斷掉了,你不想捐,也不想布施,你把你善心斷掉了,老和尚說,那就錯了。
第三點,有的人說,那我拿出去的錢讓他貪圖利益,我不是助長罪惡嗎?我不是幫助他造罪業嗎?誒,真的很多人有這樣的觀念,你看那個和尚,我布施給他,那個和尚,你看,開的車子那么好,我不是增長他的貪欲嗎?那也不對啊,真的不對啊。老和尚說,你想想看,你發的心是想幫助他造罪業嗎?那你就錯了。你當時捐這個錢是要供養他、是要布施他,或者要救濟這個災民,你是這個心。你不是說,我要幫助那個我救濟那個人去制造他的罪業,你并不是發這個心。你發心不是要幫助他造罪業,而是發心請他把你這筆錢轉交給災民,你不是發這個心嗎?這個心是善心,這個心是好心,至于他怎么做,他負責任,我決不是給他造作罪業的機會。
那么這個地方,我們就要再加一個公案,老法師說,新加坡,我們談過好多次的,我很喜歡談這位談禪老法師的布施。誒,談禪老法師的布施就跟這里一模一樣,他菩薩啊。老和尚說,財富是財布施的果報,你不肯修財布施,哪來的果報?有人會說了,我修財布施,也許我布施那個對象并不是好人呢?那我這個財不就被他騙去做壞事嗎?那怎么辦呢?就是有些人碰到是乞丐是假的,有很多人這種觀念說,那他是假的乞丐,我財被他騙去做壞事,那怎么辦呢?老和尚說,那是他的事情,與我不相干,我是以清凈平等心來布施,得的是清凈平等的福報。我種的這個因,他造罪業是他的果報。
這個道理,新加坡的談禪老法師懂得。談禪老法師已經往生了。我在課程里面都講過,他布施的福州大覺寺,我到福州大覺寺有去演講。那福州大覺寺是比丘尼的道場,那個和尚尼非常感念談禪老法師,她特地從新加坡把談禪老法師的骨灰奉厝在福州大覺寺,還特地設了一個佛堂。我還到那個談禪老法師的座前,跟他贊嘆,我去跟他頂禮,禮佛,我說,我是凈空老法師的弟子,常常在講經講到你的善行跟菩薩行,非常敬佩你。
剛好那個大覺寺舉行佛一,八關齋戒,那和尚尼好意叫我跟大家分享。我是誠惶誠恐,我說,不行啊,你們都是出家人,而且你們都修得這么好,怎么敢在這邊跟你們做開示呢?那沒有辦法,和尚尼好意啊,我就勉為其難上去。在還沒有上去前,我去求談禪老法師加持,我說,老和尚,你現在已經往生西方了,你功德神通道力不可思議,你要加持我。誒,他真加持我,我一上座講完,一分都沒差,而且講得非常地好。后來我問陪我去的師姐說,你有沒有給我錄影啊?她說,沒有。哎呀,太可惜了。佛力加持,真的不一樣。
談禪老法師他懂得這個道理,他修財布施毫不吝嗇,他自己生活過得非常清苦。他在新加坡城隍廟前擺了一個小攤,賣香、紙錢、蠟燭,他把賣的錢布施給別人。老和尚聽說,舊金山有個大覺寺,當時買下這個道場是美金七十萬,美金七十萬大概臺幣二千一百多萬,談禪老法師就布施了四十萬。福州西禪寺是談禪老法師的祖庭,他在那里出家,為了報恩,就把這個寺廟興建起來,大概花了美金好幾百萬。他自己平常生活連水都舍不得喝,這一點是我最佩服談禪老法師,他是喝自來水耶,老法師去拜訪他,到他的寮房去,老法師問他說,他這個布施行為,他去買礦泉水供養老法師,而他自己跑到后面廚房,他喝自來水,了不起。然后老法師說,談禪老法師吃飯,只有一碗飯、一道菜。
我這兩天到彰化少年輔育院去為那些,少年感化院是我們那個青少年吸毒啦,或者是偷竊啦,因為還是青少年,沒有到監獄去關,所以就送到矯正署的彰化少年輔育院感化,他們請我去講因果,我講扎三個根,因果教育,那些犯罪的青少年都很受用,沒有一個打瞌睡。然后主辦方是嘉義義德寺,她們這些比丘尼很了不起啊,像地藏王菩薩一樣,又像焦面大士,像觀音菩薩一樣,她們每年定期都到監獄里面去關懷這些受刑人。
那一天,我就在那邊演講,她們請我吃中飯,誒,跟這里一樣,一頓飯,一碗飯、一個菜而已。我第一次吃飯,吃一碗菜,我第一次吃,談禪老法師就這個精神。各位回去試試看,不要吃太好了,就一碗飯或是一碗面,你只吃一道菜,你試試看看,那味道真的是不一樣啊。我那天吃一碗面線,一大碗的地瓜菜,我們臺灣叫地瓜葉,地瓜的菜葉,很好吃,就只有吃青菜而已,什么都沒有,沒有素料,吃得不亦樂乎。所以過簡單的生活,簡單就是清凈,不夾雜,這很好。我們要學談禪老法師,過清苦的生活,修真實的福報,就是這個意思,過清苦的生活,修真實的福報。招待客人買礦泉水,自己喝開水、喝自來水。
錢送出去了,老和尚問他說,你錢送出去了,萬一被騙怎么辦?跟這里我們討論的是一樣啊。談禪法師說,他都會跟對方說一句話,“各人因果,各人負責”,以后就不再管了。你不要去管人家這個錢怎么用啊。老和尚說,你看,他的心多清凈啊、多自在啊,絲毫掛礙都沒有。他修的是真實的福報,我剛才講了,過清苦的生活,修真實的福報。來生要是沒有往生凈土,就是說指那個談禪老法師了,來生要是沒有往生凈土,福報不得了。假如他來生是個生意人,老和尚說,他是世界上第一有錢人,因為他修的是,他這個福,他是清凈福。修清凈福有什么好處呢?來生賺錢一點都不費力,錢財滾滾而來。
我跟你講,道理就在這里,清凈心布施,錢就是滾滾而來。如果你還有傲慢心,或者一點舍不得的心去布施,以后賺錢就很辛苦了。哪像我們布施呢?又怕這個,又怕那個,又怕這樣,又怕那樣,還要干涉,總是提心吊膽的。這樣的布施,老和尚說,還是有福報了,但是將來賺錢好辛苦。我慢慢能去體會這個,因為這幾年我提早退休,我為了佛法退休。其實我道場還是租的。我辦什么,我辦萬人念佛,辦李炳南老師三十周年那個論壇,木鐸春風三十載論壇,我現在是行什么?現在做這個,我所堅持的理念就是說,一定要做清凈布施,清凈的法會。老和尚說,這樣的布施是有福報的,但是將來賺錢是好辛苦。就是說,你怕這個,怕那個的話,因為你的心不清凈,這一點是我們比不上談禪老法師。以上這段開示,老和尚這段談禪老法師的開示是出自《華嚴經》。
好,我們再看老法師開示,這一段開示的這個,捐錢救災的第四點。記住,各人因果,各人負責,各人有各人的果報,為善的心不能斷,為善的念不能斷,為善的行不能斷,決定要做。不管人家怎么障礙,或者人怎么在你這里面占便宜、圖利益,都不要去管,各人有各人的果報。我們的心純正,我們對他信任,他要貪圖利益,那個果報太苦了。災民是急需要用錢,那是救命的,你把他救命的那一點錢奪去,會害死多少眾生,這個果報是阿鼻地獄,太可怕。那是自作自受,絕不是我們這些出錢出力的人給機會把他送到地獄,不是的。
誒,最近一個蓮友的三世因果案子,他現在就是因為吃官司,因為有牽涉到股票上市,那股票上市以后,他其實也不是要故意這樣的,結果被那個禿鷹公司。禿鷹公司是專門,你股票上市,它低價買,你還沒有上市,它就先給你買,所以常常被人家講內線交易。禿鷹公司給你股票先買下來以后,然后禿鷹公司拿去換售、兜售,兜售以后再把股票炒起來。譬如它把你買股票,你還沒有上市以前,它買下來是十元錢一股,等到它去炒作以后,它炒到八十元,然后再賣掉,然后它就離開了,那叫禿鷹公司,就像天上那個禿鷹一樣,它從中間賺那個暴利,大概賺六十元。可是你賣股票你不知道啊,你不知道對方把你拿去這樣炒作,那這個去買的人就像老鼠會一樣,有人受害,那就提告,提告就告你這個上市公司的老板。誒,我這個朋友就是這樣被告,他也是無妄之災啊,就被法院起訴了,而且還判刑、罰金,現在還在上訴中。
我就教他懺悔,后來一了解原來是三世因果。他在清朝的時候,他曾經有那個救災,就是這里面講的救災款,災民急需要這筆款項,那是救命錢,他不是把它吃掉,他先挪用救災款,挪用救災款去做生意,后來沒有還救災款,不得了,很多災民就死掉了。死掉以后,那些受災戶的災民要來跟他討債,討到這一世來,他做生意,就這樣陰錯陽差,他的股票要上市,被禿鷹公司拿去兜售,牟取暴利,他受這個無妄之災。跟上一世那個清朝,他挪用救災款,很多災民冤枉而死,道理是一樣的,你看果報多可怕。就是各人因果,各人負責,一點都沒有錯啊。
我剛才講這個公案,我要替我這位朋友公開懺悔,在借這個因果講座里面,我替他懺悔,向他前世清朝,不管是雍正或是康熙年間,這些受災戶,希望你們寬宏大量,因為他不懂得佛法,貪瞋癡慢疑,以至于違反了因果,那今天受的這個果報這么重,也希望你們能夠解冤釋結,原諒他,讓他官司能夠重罪輕受,也是要受罪,但是要重罪輕受,希望佛菩薩大慈大悲,化解他們之間的三世因果。
第五,如果是存這樣的念頭,那我就害人了,我要把他送到地獄;我們是信任他,祈求他幫忙救災,所以果報不相同。你深入經藏,把佛所教誨的弄清楚、明白,不要有懷疑,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,在佛法當中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。所以你看,如果我們不學這一段,各位,你就斷你的善心、善念、善行,你不想布施了。那你沒有財布施,以后來世就窮苦啊。那你布施的心是清凈的,你來世財源滾滾而來;你布施的懷疑心,不清凈,來世賺錢非常辛苦。我們要很感謝佛菩薩,很感恩老法師,把這個真相講出來,否則我們哪懂呢?我們凡夫知見,本來是佛知佛見,變成眾生知見。眾生是什么?貪瞋癡慢疑。所以老法師說,我們唯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境界,在佛法當中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。什么樣真實受用?修功德,修戒定慧,三無漏學,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。
以上是老法師在〈如何提升自我的靈性到達圓滿〉這一段開示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。
那么這一段是“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”,我們就講到這里。
那我們接下來還有一些時間,我們就講下一段經文,經文第三十三,“施棺槨免尸骸之暴露”。我們看一六六頁經文:
“施棺槨免尸骸之暴露”
“(發明)皮包血肉骨纏筋。顛倒凡夫認作身。到死方知非是我。空留穢狀示他人。此凡有形軀者之通病也。人或不幸而蕭然四壁。殯殮無貲。或隔三朝五朝。或當六月七月。種種腐敗情形。真有不可聞。不可見者。此而施之以棺槨。掩其急欲自掩之形骸。豈獨死者有知。為之銜結耶。”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蕭然四壁”,“蕭然”就是空寂、蕭條。“四壁”,屋子的四面墻壁,泛指整個屋子。這個“蕭然四壁”是指家境非常貧寒,一無所有。
“殯殮”,入殮和待葬。
“銜結”,“銜結”就比喻是報恩,那么這個“銜結”為結草銜環這句成語的省文,結草銜環。
那結草有結草的公案,銜環也有銜環的公案,我們先談銜環。銜環是指漢朝時候,有一位楊寶,他曾經救治遭鴟梟襲擊的黃雀。鴟梟是一種很兇惡的鳥,形狀像黃雀,可是它比較小,頭大,嘴短而彎,它以吃老鼠、兔小動物為食物。楊寶他曾經救助遭鴟梟襲擊的一只黃雀,后來黃雀受傷以后,被楊寶把它治愈以后,它飛走了。某天夜里,有一位黃衣童子特別來贈送楊寶白環四枚。這個典故出自南朝梁吳均的《續齊諧記》。后來以銜環比喻報恩。就是楊寶救這個黃雀,那么黃雀后來,黃衣童子送白環四枚來報恩這個楊寶,后來他家族四世子孫,都非常有成就。
我們再看這個結草,結草的典故的由來。這個結草典故是:
“魏武子有嬖妾,無子。武子疾,命顆(武子之子)曰:‘必嫁是。’疾病,則曰:‘必以為殉。’及卒。”
我先翻譯這一段。這魏武子就是姬姓,魏氏,后來死后被追稱為武,他是春秋時候晉國的大夫,是輔佐晉文公稱霸的,春秋五霸里面的晉文公的五賢士之一,他以勇力聞世,那魏武子他是五賢士之一。他有一位特別寵愛的愛妾,可是這個愛妾沒有生兒子。魏武子生病的時候,他就告訴他的,大概是正宮所生的兒子顆,因為她是,這個是妾嘛,應該有正宮,魏武子就命令他這個兒子顆說,“必嫁是”,他說,應該把她嫁出去,就是他死后把她嫁出去。后來魏武子在病危的時候,疾病、病危的時候又說了,“則曰:‘必以為殉。’”他說,要陪葬,要那個愛妾要陪葬。以前有,古代有那種流行殉葬嘛。
“及卒,顆嫁之,曰:‘疾病則亂,吾從其治也。’及輔氏之役,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,杜回躓而顛,故獲之。夜夢之曰:‘余,而所嫁婦人之父也。爾用先人之治命,余是以報。’”
等到魏武子死掉以后,魏武子這個兒子顆就把這個愛妾嫁出去了。人家問他說,為什么你不聽你父親的話呢?顆說,這個魏顆說,他說,我父親在疾病的時候精神錯亂了,他神魂錯亂了,我只聽他精神狀態良好的時候,我聽他講的。他說,精神狀態良好的時候講的什么?把她嫁出去啊。他昏沉的時候,他說,陪葬。那我聽他精神正常的時候、精神良好的時候說的話,“疾病則亂,吾從其治也。”
等到有一次在一個“輔氏之役”這場戰役里面,這魏顆看到有一個老人,結草,拿個所結的這個草,來抵抗這個大力士杜回。杜回是誰呢?杜回是秦桓公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,他威震當時的春秋時代的這些各國,他是一個名將叫杜回,后來秦桓公派他帶兵攻打晉國,就是魏武子這個國家。當時就是要攻打到魏顆的時候,有一位老人結草抵抗杜回。“杜回躓而顛”,“躓”就是什么?遇到阻礙以后跌倒了,這叫“躓”,“顛”就是站不穩。所以后來就,魏顆就被救了。
他晚上就做夢,魏顆就做了一個夢,夢中那個老人就跟他說,我就是你把她嫁出去那個婦人,就是那魏武子的愛妾,他把她嫁出去了,你把她嫁出去那個婦人的父親啊。換句話說是死掉了,它是這個亡魂來救他的。“爾用先人之治命,余是以報。”它說,你呀,你救我的女兒的命啊,因為本來是魏武子叫她殉葬嘛,它說,你救我那個小女的命,我現在來跟你報恩啊,“余是以報”,我來報答你。
這個就是結草公案的由來。結草后來比喻為受厚恩而雖死猶報之典,就是說受到你這么隆重的恩典,我死后還是要報答你,雖死猶報之典。所以結草銜環,剛才我們講這個成語叫結草銜環,簡稱叫什么?叫“銜結”,是這樣來的,銜環結草,結草銜環,都同一個意思,表示報恩。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皮包血肉纏筋骨,顛倒凡夫當作身;到死才知不是我,空留穢尸示他人。這首詩說明了只認形軀為自己的凡夫通病。有的人不幸而家徒四壁,安葬無錢,安葬沒有錢,多停了三天、五天,或者正死的時候在六月、七月的大熱天,種種腐敗情形,臭不可聞,目不忍睹。在這個時候施舍一具棺材,掩蓋必須趕快安葬的尸骸,難道僅僅是為了死者地下有知,要他感恩報德嗎?
好,我們看這一段里面也值得我們探討的地方,這段詩詞寫得非常好,“皮包血肉骨纏筋,顛倒凡夫認作身。到死方知非是我,空留穢狀示他人。”每一個人都要經過這個過程,五蘊四大本空。但是老和尚說,誰能保證自己在臨命終時真放下呢?知道什么?知道這個全是假的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那誰做得到呢?
這次,前幾天,在八月四日跟六日,上海一位老居士叫楊長法,這位老菩薩修得非常好,這次去,剛好我關懷兩個個案,我破例,從來沒有說離開臺灣,到這么遠的上海去關懷了兩位臨終老人,一男一女,兩個都學佛,兩個都得癌癥,一個是孝順的子女,一個是不孝順的子女。
楊長法老菩薩是上海市政府一位退休的局長,他在公職生涯里面非常地清廉,他的轄區的民眾非常愛戴他。他擔任建設局長,有兩萬多人沒有水喝,他把它解決了;很多人,當時可能是在以前,開放前,很多人煤炭都不夠用,他解決了這個煤氣問題。而且他修得很好,一天念佛號四五萬聲。但是這一次往生碰到障礙,他子女不孝,不給他在家里往生,認為不吉祥。幸好上海妙音念佛堂還居士慈悲,把佛堂,她那個佛堂就是她住家啦,簡單的一個客廳的共修,她就把她兒子的房間讓給這位老人往生,她兒子去跟他媽媽睡一個房間,就還居士就睡床鋪,她兒子睡地板。這是菩薩,菩薩母子,把他的房間讓給這位老人往生。
我八月四日去跟這位老菩薩關懷,到八月六日我離開,他還沒斷氣,八月八日凌晨舍報,正念分明。我跟他講說,你往生西方好不好?他說,好。很清楚明白。我跟他開示,因為他有聽我的因果,又聽老法師的《無量壽經》《大經科注》,修得非常好,正念分明,我說,你百分之百往生。他說,好,他跟我講,好,一點都不昏沉。這是子女不孝,但是最后在佛堂舍報,阿彌陀佛接走了。
另外我又到另外一個區,去上海另外一個區,關懷一位老居士的太太,癌癥病人,學佛的。她本來說要到鄉下一個空房子去往生,她兒子孝順、女兒孝順,她女兒在英國威爾士大學護持老法師漢學院,這個因緣牽動了我去跟她關懷。她老伴也是一個上海的老居士,修得非常好,悟行法師的護法,他感動到感激涕零。我說,這個我應該做的,阿彌陀佛叫我來幫助她。后來我跟這位姜秀英老居士開示。她本來,她兒子跟女兒,我在開示的時候,一直走過來,為什么?我后來才明白,他媽媽沒有辦法聽幾分鐘的話,因為病苦非常嚴重,她受不了。可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,我跟她開示一個小時,他母親合掌在病床上,聽我講完。兒子跟女兒都嚇到了,他說,怎么這么不可思議啊?那佛法、佛菩薩的加持啊,這不是我的力量,我求三寶加持,求阿彌陀佛加持。哎,跟她講得非常地深入,最后我教她放下,我說,你還有一個地方沒有放下,我說,老菩薩你很執著。后來她跟我微笑。這兩天還沒有舍報,我希望講完以后她就舍報了。蓮友反映給我聽,說這兩天法相變得非常好,放下來了。
所以今天我們就要探討,在這里我們就要探討,這個“皮包血肉骨纏筋,顛倒凡夫認作身。到死方知非是我,空留穢狀示他人”,就死后的這種污穢的這個情狀給別人看。老法師說,往生的時候,如果一念放不下,你就去不了。誰能保證自己在臨命終時真放下呢?平常說得很好聽,臨終時他真放不下啊,很多啊。我這一次去看那個楊老居士,我才發現要死、要斷氣不簡單,不是說斷就可以斷,那真的是要善根福德因緣,而且要信愿俱足,要真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業障消除,說走就走。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,自己打引磬,自己往生,自己助念,那才是高明啊。所以老和尚說,說放下,他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平常都會教人家放下,輪到自己的時候,放不下。
真的要平時去練哪。這也是我常講的,不是臨命終十念再來放下,來不及了,不是到生病的時候再來放下,來不及了,平常就要修放下。在什么時候放下?根塵接觸,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而且要修根不入塵。什么叫根不入塵?你不要起心動念就好了嘛,你用什么?用阿彌陀佛代替啊,不管是贊嘆,不管是毀謗的,不管是喜歡的境界,不管是不喜歡的人物,你都怎么樣?用阿彌陀佛代替,境隨心轉,隨你這個阿彌陀佛的心轉掉了,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,那就是修放下。你平常不住相生心,平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,那才是真放下。什么叫不住色布施?眼見色的時候放下來了,眼見色的時候根不入塵。什么叫根不入塵?你不起心不動念,你不會起心動念就是根不入塵,你不受它影響,你如如不動,不取于相,叫根不入塵,你心中有佛,叫根不入塵。你心中沒有阿彌陀佛,根入塵,你沒有辦法,心隨境轉。
老和尚說,真的平時就要去練,現在就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工作中、處事待人接物中,一定要看得淡薄,知道什么?知道這些根塵、這些五欲六塵世界統統是假的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物質現象它的根源是什么?意念,意念是精神現象,意念從哪里來的?無中生有,妄想,有還歸于無,了不可得,本覺本有,煩惱本無,了不可得,你為什么不放下呢?不放下你就受其害,放下你就得利益。所以放下是功德,放不下都屬于福德,福德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。因為什么?因為它是有漏的,它是三界的生死輪回,它不是純凈純善的,所以它不是真的。
所以佛教我們,用什么樣的心態來看世間?《金剛經》四句偈,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”。這是講這些現象的存在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的存在,像閃電一樣,像露水一樣,一剎那,時間很短,不長。真正通達明了,你就容易放下來。老和尚在早年的時候講《金剛經》,他講《金剛經》的時候,他就用《金剛經》這四句偈,把它印在透明的膠紙上,老和尚送給這些大眾。送給誰?他說,送給每一個信徒放在電視機上面,看電視的時候就看到這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”,提醒大家,電視是夢幻泡影,“如露亦如電”,不要當真的,回過頭來,看看我們現實的世界跟電視差不多,不是真的,何必認真呢?
看破了,它就不干擾你的清凈心。清凈心現前,那往生決定靠得住。所以我們能不能夠往生?能不能放下?各位平常就要修清凈心。清凈心是什么?真誠心、至誠心。這個在你平常就要修練的,你平常都能夠根不入塵,在現實生活當中、在待人處世、在生活上、在工作上修放下,清凈心才會現前,那這樣往生才有把握。以上是老法師在《凈土大經解演義》里面的開示。
好,我們看下面的“按”語:
“推掩尸骸之念。凡系恐人見聞之事。皆當代為包荒矣。”
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包荒”,包含荒穢,謂度量廣大。
那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“推掩尸骸之念,凡系恐人見聞之事,皆當代為包荒矣”。
進一步推廣掩蓋尸骸的意義,那么連帶死者生前不宜見聞的事情,也應當包涵掩蓋。
好,我們看下面的這個“下附征事(二則)”,第一個,“掩骸現果”,我們看經文:
“掩骸現果(功過格)”
“元會稽唐玨。家貧授徒。歲戊寅。元將發趙氏陵寢。至斷殘肢體。棄諸莽間。唐聞痛憤。乃變其家貲。得數金。飲里中少年皆醉。而密告掩趙氏遺骸。眾從之。事訖。唐之義聲籍甚。明年乙卯。正月十七日。忽坐隕。良久得蘇。云至一殿。上有冕旒者降。揖曰。謝君掩骸。當有以報。君賦命甚薄。貧無妻子。今忠義動天。帝命錫君伉儷。子三人。田三頃。因拜謝出。遂覺。會稽有袁俊齋至。初下車。為子求師。有以唐薦者。袁知其有此舉。禮敬特加。代為經理姻事。娶得國公之女。食故國公負郭田。所費一一皆自袁出。后果生三子。皆如神言。”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戊寅”,“戊寅”是元世祖(忽必烈)至元十五年。
“元將”就是元朝的將領。
“發”就是打開、揭露。就開掘墳墓。
“莽間”,“莽”就是草,密生的草,形容草木茂盛。意思是荒郊野外,叫“莽間”。
“變其家貲”就是變賣家產,變賣財產以換取現金。
“飲”就是以酒食款待。
“籍甚”,名聲遠播,廣為人知。
“明年乙卯”就是指,這個“乙卯”,“乙卯”就甲乙的乙,應該是這個已經的已,就已卯年,元世祖至元十六年,西元一二七九年。
“坐隕”,“坐”就是副詞,無故、自然而然。“殞”就是死亡。“坐隕”就是暴斃的意思。
“冕旒者”,“冕”就是古代帝王及他的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所戴的禮帽。“旒”,“旒”是古代帝王禮帽前面懸垂的玉串。“冕旒”就是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。它頂有延,前有旒。那么它里面有不同,天子的冕是十二旒,諸侯的旒是九,上大夫的旒是七,下大夫的旒是五。“冕旒者”就是戴著冕旒的貴人。
“降”就是此處有下臺階的意思。
“賦命”就是他的本命、他的命運。
“錫”,“錫”就是賜。
“伉儷”,“伉儷”就是妻子、配偶。
“負”就具有、享有。
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(據《功過格》)元朝會稽人唐玨,家里貧窮,招生教書。戊寅年,元將挖出趙家(趙匡胤)墳墓,把殘肢斷體拋棄在草叢中。唐玨聽說后,義憤填膺,于是變賣家產,用所得的錢,請村中的青年喝酒,酒酣耳熱之后,請他們偷偷去掩埋趙氏的遺骸,大家都依從他的建議。事情完成之后,唐玨的義名遠播。
第二年已卯年,正月十七日,唐玨坐著的時候,突然間死了,過了好長一段時間,又活過來。他說,我到了一座殿堂,上面有旗傘擁護的一尊神對我作揖說,感謝你掩埋尸骸,我應當報答你。你的命本來不好,貧窮又沒有妻子。現在你的忠義感動了上天,上帝命令賜給你一位賢妻,生三個兒子,有家田三頃。一拜謝出來,就醒過來了。
以后,會稽袁俊齋來了,剛一下車,就要為兒子尋找一位老師,有人就把唐玨推薦給他。袁俊齋聽了以后,聽到唐的義舉,特別敬重他,就請他當他兒子的老師,又代為他操辦婚事,娶了國公的女兒。做了國公的女婿,買了田產,這些花費一一都由袁付出。后來果然生下了三個兒子,一切都像神所說的一樣。
好,我們看下面這一段“按”語:
“崇寧三年。詔諸州縣。擇高曠不毛之地。置漏澤園。凡寺觀寄留骸骨。悉瘞其中。仍置僧舍。以為追薦之所。洪武中。亦曾敕行此事。著為令。余又見姑蘇城內西北隅。造石室二間。牢固無比。中央各開一牖。僅容徑尺。為納骨地。而又各顏其牖以別僧俗男女。名之為普同塔。茍有仁人君子。能仿而行之。陰功甚大。”
好,我們看這一段白話解:
崇寧三年,皇帝下詔各州縣,選擇高處空曠不長莊稼的地方,設置漏澤園,凡是寺廟、道觀寄留的尸骨,全部埋到里面去。還建立了僧房,作為超拔的地方。洪武年中,也曾命令推行。我又看見姑蘇城內西北角建造了兩間石頭房子,無比牢固,中央各開一個窗戶,只有一尺大小,這是放進尸骨的地方,以窗戶的顏色來區別僧俗男女,取名普同塔。如果有仁人君子能仿效這種行為,那么他的陰德就很大。
好,我們看下面這一段:
“作子酬恩(功過格)”
“尚霖。為巫山令。有邑尉李鑄。病亡。霖捐貲送其母。并其骸骨歸河東。又訪士族。嫁其女。一日夢尉如生。拜且泣曰。公本無子。感公恩。已為力請于帝。令某得為公嗣矣。是月。霖妻果孕。明年解官歸。又夢尉曰。吾明日當生。翌旦果然。因名曰穎。孝友敦篤。官至寺丞。”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(據《功過格》)尚霖作巫山令時,有個邑尉李鑄病亡,霖捐錢送回他的母親,把他的遺骸送歸故里,又尋訪士族,把他的女兒嫁出。有一天夢見李鑄像生前一樣,對他邊拜邊哭說,你本來沒有兒子,但我懇切地請求上帝,已經答應我做你的后嗣了。這個月,霖的妻子果然懷孕了。第二年,霖解除官職回家,又夢見李說,我明天就要出生了。第二天早晨,他的妻子果然生產。這個孩子取名為穎,孝順父母,友愛兄弟,官職升到寺丞。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“按”語:
“所謂子償父債也。李鑄前生。亦必修德。故得以報恩。而仍享富貴。不然。茫茫業海中。自顧且不暇矣。”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這是所謂兒子償還父親的債。李前世一定修德積善,所以能夠再順利報恩,并且仍舊享受富貴。否則的話,在茫茫業海當中,墮落于惡道,顧自己都來不及了。
好,剩下一點時間,我們來聆聽老法師的開示,修行重了生死。那這一段其實是,老法師開示得非常好。因為時間的關系,我們不能全部講完,那希望下一回,我們繼續來,繼續把它講完,老法師開示的這個修行重了生死。
第一,老法師說,佛法常說,“人命無常,國土危脆”,“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”,又說“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”。這一類的警惕之語,世尊苦口婆心時刻在提醒我們,無非是要我們認清事實真相,掌握此希有難逢的機緣,在這一生將大事了了。
第二,《法華經》云,“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。”何謂大事?生死事大,這件事可以說是除了世尊之外,無人能辦。世間不乏聰明才智之士,他們有能力生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但是無法超越三界,了生脫死。所以世尊出現于世,幫助眾生解決這件大事。
第三,了脫輪回,超越十法界,作佛作祖,人人可以辦得到,問題就在自己肯不肯辦。正如儒家所謂、所講的,“人人皆可為堯舜。”堯舜是中國大圣大賢,人人都可以做到。佛法也是如此,人人皆可作佛、作菩薩,問題在你愿不愿意做,這是真正關鍵之所在。
第四,如果你愿意做,就能夠做成;你不愿意做,諸佛如來也幫不上忙。如何做到?孔老夫子說的,“克念作圣。”佛講得更清楚,念是妄念。換言之,你能夠“克念”,克服妄念,你就是佛,你就是菩薩。也就是《金剛經》里面,須菩提尊者問佛陀說,“云何降伏其心?”佛陀說,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”“云何降伏其心”就是“克念”,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就是作佛、作菩薩,就是“作圣”。
第五,在佛法里面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皆是妄念。微細的妄念稱作無明、妄想,粗重的妄念稱作執著。妄,就不是真的。《起信論》里面講,“真心本有”,本有決定可以恢復;“妄心本無”,本無當然能斷除、能放下。而我們應當斷的不斷,應當放下的不肯放下,這就是沒辦法了。
佛千言萬語、重復教誨,就是在提醒我們要覺悟。重點就是要覺悟,我們今天講這么多就是要覺悟,覺悟就能了生死,這個比什么都重要,你所有做的這么多善事就是要覺悟。我們剛才講“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”,乃至于現在講的“施棺槨免尸骸之暴露”,最后的目的是干什么?要覺悟。幫助我們認清事實真相,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脫離生死苦海,圓成佛道。這是一切諸佛的本愿,除此之外,佛一無所求。佛沒有要求你怎么樣,佛陀只要你覺悟就好了。我們套用我們凈土的,老法師的一句話,能夠往生西方才是真的,其他一切都是假的。
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。感恩各位同修大德,若有講得不妥之處,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。阿彌陀佛。
不知最終審閱定稿版,最終以孝廉講堂公布為準,此版本為學習版,只用于學習參考!
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《安士全書》(第65集) 的精彩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