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柏霖老師 講于2018年09月22日
臺孝廉講堂
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,大家好!
今天我們研討《安士全書·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》,經文,“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”。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第十六頁。
我們上一集講到“降嗣赤帝”,就是文昌帝君在西漢這一世,它本來是在天界,后來因為它看到天下在“涂炭之中”,就是秦朝的暴政,所以它向玉帝,“飛章奏帝”,就是奏明玉帝,它愿意到人間來救度眾生,拯濟百姓“于和樂之地”。但是玉帝命它擔任“赤帝子之后”,就是他的兒子,它的母親就是漢高祖劉邦赤帝子的妃子,就是妾,戚夫人。
因為如意太子,就是文昌帝君在這一世,他被劉邦立為如意太子,事實上他也沒有擔任太子,因為呂后的兒子是叫劉盈,就是后來的漢惠帝。但是因為如意太子他的長相、身高,他的神骨,跟漢高祖劉邦非常神似,劉邦他本來他就長相非凡,所以他很重視這個威儀以及相貌。
所以他因為一方面,他非常寵愛戚夫人這個寵妃,所以他有意想要立如意太子為繼承人,就是將來接掌帝位。但是因為因緣不具足,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老臣反對,就是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得到黃石公《兵法》的張良,他反對。在經文上講,張良結合了商山四皓,這四位隱居的老人,就是“須知張良四皓”,就是商山四皓,這四位隱居的隱士,在當時非常有名望,大家非常敬重,所以當張良結合了商山四皓,以及呂后反對漢高祖立如意太子為繼承人。在十五頁的經文里面講說,這個“須知”就是張良跟商山四皓過去生也必定跟如意太子或者戚夫人有怨。
所以上一集里面,“降嗣赤帝”,其實有非常深的意涵跟因果教育的內容,我們在上一集特別在這方面發揮得非常地長,主要講兩個重點。一個是中陰身,中陰身是很重要的一個生命環節,每一個人,如果你不是去極樂世界,或者你因為大惡而到地獄去受報,大部分都要經過中陰身,所以我們也探討過中陰身跟十二因緣。
因為在“降嗣赤帝”這一集里面,當時因為漢高祖太寵愛戚夫人跟如意太子,想立如意太子為太子,但是遭到呂后跟大臣的反對。張良跟商山四皓來輔佐,最主要是來輔佐劉盈,漢惠帝。所以當時漢帝,就漢高祖就講一句話了,他說,太子有幫手了,翅膀已經長硬了,所以他就放棄了改如意太子為太子的這個主意。
那么漢高祖死掉以后,呂后加緊篡權。劉盈繼位為漢惠帝,那么大權掌握在呂后手里。呂后重用她的兄弟、侄兒,尤其這個侄子呂產。把如意太子害死的是呂后。當時漢惠帝知道太后想害死如意,劉盈知道了。他因為他常常跟這個如意太子睡在一起,他把如意太子接到他的宮里面,連吃飯睡覺都在一起。有一天清晨,漢惠帝要出去練習射箭的時候,如意太子正在睡覺,他不忍心叫醒他,出去以后,等他回來,如意太子已經死在床上了。他是被呂后把他毒死,用鴆毒把他毒死。鴆是一種很毒的酒,我們成語講飲鴆止渴,就是那個鴆毒。那么呂后殺害如意太子以后,又殘酷地把戚夫人灌啞巴藥,然后把她的雙手雙腳剁掉,丟在豬舍里面,用一種古代的最殘酷的刑罰,叫人彘,人彘這種刑罰。
漢惠帝見到呂后這樣的殘酷,派人對呂后說,這種事不是人干得出來的。他透過人家傳話給他媽媽,他說,我是太后的兒子,也沒有能力治理天下了。從此不聞朝政。
這一段是在“降嗣赤帝”里面是沒有記載這一段,我再做這樣的補充。
周安士菩薩他說,他在讀佛經的時候,他看到“怨親平等”。因為怨親平等是法身大士以上的修行境界,唯有法身大士就可以做到怨親平等。所以圣人都有辦法做到怨親平等,法身大士以上,就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那真正是平等心。所謂平等心是什么呢?就是不落二邊,行中道。我們凡夫落入有,二乘人落入空,法身大士跟佛他們破根本無明,是真正的平等。所以真正做到怨親平等,那是佛的境界。所以周安士菩薩說,他在讀佛經的時候,看到“怨親平等”。為什么他怨親平等呢?因為他不起心,不動念了,念不退了,因為他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他也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,他沒有對立啦,他進入絕待的境界,絕待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啊,到一真法界的時候,哪里還有貧富貴賤之別呢?“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”了,那就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了,可以做到怨親平等。
所以為什么法身大士以上,他們還命債,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?像安世高大師他兩次還命債,他就做到怨親平等了,他如果沒有辦法做到平等心,他怎么有辦法去還命債呢?他因為破我執、破法執,又破根本無明了。
所以這個真是到佛的境界就可以做到。你看佛陀在因地的時候,他那時候就是已經證得念不退了。當時歌利王帶著嬪妃到山上去玩,他那些嬪妃喜歡聽佛陀說法,佛陀法相莊嚴,說法無礙,為這些嬪妃開示,希望這些嬪妃能夠修出離心,不要貪著世間的五欲之樂。歌利王醒來以后,起了嫉妒心跟煩惱,就說佛陀起了欲望之心。佛陀說,我沒有起欲望之心啊。歌利王就說,五通仙人都有欲望之心,你怎么可能沒有欲望之心呢?佛陀說,我真的沒有起欲望之心。歌利王就拿刀割佛陀的耳朵、手腳、鼻子,“節節支解時”。佛陀當時他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他沒有起一念的瞋心,他還告訴他說,我將來成佛,第一個度你。就是佛陀這一世的,他的五比丘護法里面的,第一位成就的憍陳如尊者。憍陳如尊者還是佛陀的親戚,佛陀出家修行的時候他在旁邊當護法,就是前世的歌利王。這個就是佛陀在因地的時候,就做到怨親平等了,那就是佛的境界,至少是法身大士以上的境界。
所以周安士菩薩說,“怨從親起之說”,他心里覺得很奇怪,有一點驚訝。等到他了解“事理循環”,“靜觀事理循環”就是他明白因果道理以后,也就是他明白三世因果的循環,才知道說這種議論,除非是“出世圣人”,“出世圣人”就是我剛才講的法身大士以上的佛菩薩,他才能說得出來。
所以相對來說,周安士菩薩說,以戚夫人來說,在漢朝那一世,她是跟呂后是對立的,因為為什么?爭寵。主要為什么爭寵?為了名聞利養。因為不明白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”。一切法,不可得,畢竟空,無所有。迷而不覺。所以把這個世間的地位,皇帝的這個位置,乃至于皇后這個位置,乃至權力,名聞利養,起了貪愛了。所以戚夫人她在那一世當然是以呂后為仇人,那她的恩人當然是漢高祖啊。所以呂后會恨戚姬,戚夫人,就是因為漢高祖的寵愛啊。所以等到他寵愛越深的時候,幾乎要換太子了,那么就引起呂后隱藏在內心的怨恨,到后來沒有辦法去解開這個,解冤釋結。
所以從這個地方,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,周安士菩薩就說了,真正害死戚夫人是誰呢?按照這一段來說,真正害死戚夫人是漢高祖。所以當時的歡樂之因,歡樂的這個情形,恩愛的這個情形,其實是制造來世果報的苦因,你要有三世因果的正法眼,你才看得出來啊,你現在覺得很幸福,你覺得現在很恩愛,現在覺得很快樂,現在覺得很得意,其實已經種下來世的那個苦因,已經在那邊等著了。所以苦集滅道是小乘、大乘都要修的,苦從哪里來?從貪瞋癡感召來。如何離開世間的因果?必須要滅掉貪瞋癡,依八正道。所以在這一段里面探討說,在我們凡人看來,漢高祖是戚夫人的恩人,呂后是戚夫人的仇家,其實真正的大仇家就是漢高祖,所以要怨,要怨漢高祖。當然呂后也算是她的親戚了,她們都是漢高祖的夫人。
所以我們上一集特別引用《慈悲道場懺法》里面講的,眾生就是因為“長寢生死”,永遠在生死流轉里面,不能夠覺悟,“貪著世間”這些五欲六塵的東西,而不知道出離,“不知出要”,所以建立了苦本,“長養怨根”,重點是這句話,建立了苦本。所以貪瞋癡就是“建立苦本長養怨根”,所以才會“輪回三有往來六道”。
我們看到西漢這個漢高祖的故事,其實你看到,不管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一樣,怨從親起這一種因果循環的故事,如果你不知道覺悟,你不知道出離,它這個歷史是重演的,是不斷地在演這些因果故事給你看,還是一樣冤冤相報,無有了時。為什么呢?因為眾生不斷貪瞋癡嘛,因為“怨根苦本”,為什么會怨恨?“何者怨根苦本”呢?主要是六根貪,攀緣六塵,“眼貪色,耳貪聲,鼻貪香,舌貪味,身貪細滑,常為五塵之所系縛,所以歷劫長夜不得解脫”。
大部分都是什么?都是親戚之間,因為親戚之間最親近,天天生活在一起,所以大家都有大家的習氣,大家的貪瞋癡慢疑。所以大家的彼此的貪瞋癡慢疑,這些“三毒根”,尤其是貪、瞋、癡“三毒根”,互相觸惱,夫妻最明顯,兄弟姊妹,父子母女,三毒根互相觸惱,“自相觸惱”。因為觸惱,“以觸惱故多起恨心”,一觸惱就起怨恨心,起了無明煩惱。“所以親戚眷屬亟生責望”,要么就是期待太高,要么責備太過,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。
在山東就發生這個公案,現在大家都流行學傳統文化,大家都趕這個流行,不知道傳統文化是什么?是扎根的工作,這是從胎教就要開始啊,你要學周朝的周太王、季歷、周文王,他們這三代的太姜、太任、太姒,那種培養圣賢教育的扎根教育是從胎教就開始了。在現代人都是因為根基沒有扎好,也是,當然是有心要學傳統文化,但是方法不對,沒有智慧。
山東的這個個案,就是有一位單親的母親,她把她的女兒送到一所傳統文化學校去學。這一所傳統文化學校也沒有如理如法地教學,欠缺智慧教育,還有循循善誘。其中有一個體罰教育是不太理想,就是這位小女生本身就是很有叛逆性,不好教。為什么不好教?過去生的惡緣感召來的嘛,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嘛。這位小女生因為她被母親送到傳統學校去學傳統文化教育,基本上她不是起歡喜心,所以她犯錯以后,老師把她罰,體罰她,怎么體罰呢?就是她犯錯以后,因為沒有悔改,就在吃飯的時候,逼她在廁所的茅坑上面吃飯,這個是非常不人道的體罰,而且完全沒有智慧的體罰。所以這個小女生就怎么樣?在這里面講的,她產生一個什么?長養這個怨根,那個怨恨的根就扎下去了,對老師的怨恨,對母親的怨恨。產生一個很深的怨根以后,有一天她回到她老家以后,親手把她母親殺了,造成這個家門不幸,家毀人亡。
這什么意思?“怨恨皆由親近”,“三毒根自相觸惱”,“親戚眷屬亟生責望”,“責望”就是責備太深,責備太過,或者“父母責望于子”,希望望子成龍。“或子責望父母”,如果兒子,子女出生貧賤,怪父母不能給他財富,怪父母不能夠給他很好的生活環境,“責望父母”。“兄弟姊妹一切皆然”,也是這樣,“更相責望,更相嫌恨”。
稍微不如意就生瞋恨,“小不適意便生瞋怒”。“若有財寶親戚競求”,如果一有錢的時候,親戚朋友,親朋之間,互相爭奪。“貧窮之日初無憂念”,窮的時候沒有人來,“貧窮之日初無憂念”,不用煩惱這個。這是你得到一點的時候,他覺得嫌得太少,“又得者愈以為少”。“愈得愈為不足”,你給他越多他越不滿足。“百求百得不以為恩”,“百求百得”,他不能夠知道感恩,不知道滿足,母親辛辛苦苦煮了九天的飯給他吃,只有一天煮不好,他馬上埋怨了,這個叫“百求百得不以為恩”。稍微不稱心,“便增忿憾”,稍微不如他的意的話,就起了瞋恨心了。
要怎么辦呢?要怎么去解冤釋結呢?雖然眷屬的因緣,是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包括夫妻、子女,那怎么樣做到怨親平等呢?在《慈悲道場懺法》里面告訴我們,《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五》它里面講,它說,“所以菩薩摩訶薩舍怨親心,離怨親想,以慈悲心平等攝受,相與今日已得發菩提心,發菩提愿,宜應習行菩薩所行,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四攝法,四弘誓”,就四弘誓愿,“如諸佛菩薩所行之行,我等今日亦應習行,怨親平等一切無礙,從今已去至于菩提,誓當救護一切眾生,令諸眾生究竟一乘”。就是告訴你,一定要發菩提心,求生極樂世界。
“菩薩摩訶薩”就是發菩提心的菩薩,叫做“菩薩摩訶薩”,大菩薩,他是“舍怨親心”的。什么叫“舍怨親心”呢?就是放下。老和尚講,不與人對立,不與人結怨,他要就給他。這很簡單的說法,不與人對立,不與人結怨,他要就給他,那就是修忍讓。“舍怨親心”最容易做的就是忍讓就好了,就沒有怨了。“以慈悲心平等攝受”。
所以最后一定要怎么樣?一定要學習“菩薩所行”。以“四無量心”就是慈悲喜舍,不管是順境、逆境,面對這些家親眷屬,你都要以慈悲喜舍的心。慈就是什么?慈就是給予歡樂,悲就是拔苦,慈悲喜舍“四無量心”。“六波羅蜜”。“四攝法”就是用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還有“眾生無邊誓愿度,煩惱無盡誓愿斷,法門無量誓愿學,佛道無上誓愿成”,你家中眷屬也是眾生,也是“眾生無邊誓愿度”,別人都在度了,怎么自己的親眷不度呢?怎么自己的家親眷屬不度呢?
所以像學人來講的話,我的父母,最后我都度他皈依三寶,為他修福。我父母親在的時候,我都印經書,都為他們印經書,送佛像,供養三寶,齋僧,乃至于放生,全部為他們修福。就是什么?就是六波羅蜜啊。兄弟姊妹也是一樣,兄弟姊妹之間就要化解怨氣,不然他會埋怨說你不照顧他。就怎么樣?要學四無量心,慈悲喜舍,這叫喜舍心。這叫什么?這叫四攝法,布施、利行,這就是四攝法里面的兩個,一個是布施,一個是利行,利行就是給他好東西,送禮啊。我家兄也是一樣,已經往生了,這幾天中秋節快到了,打電話給大嫂,一個老人家在家里。我忙,忙著法務,沒有辦法去給她賀節,請志工幫我送中秋月餅跟柚子過去,跟大嫂賀節,布施、利行、愛語,安慰她。這是什么?就是我們把這一世的因緣,我們把它圓滿。這是學菩薩的六度萬行、四無量心還有四攝法。我們學習“諸佛菩薩所行之行”,就像釋迦牟尼佛怎么對待歌利王,你如果不這樣去處理,在這一世里面,在親戚朋友之間結這些怨,來世還是沒完沒了,冤冤相報。
所以“我等今日”,我們現在應該要學習,要實際去落實。你如果能逐步逐步這樣去做,做到“怨親平等”,那就“一切無礙”了。乃至于到什么?乃至于到成佛,圓滿無上菩提啊,“從今已去至于菩提”。怎么樣?要“誓當救護一切眾生”,這是最大的一個。你怎么去化解冤親債主啊,重點是在這句話,你再討厭的人,這是天下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,你縱使過去很恨他,你還是要學習原諒他,怎么樣?“誓當救護一切眾生”,你就把他當成眾生救度嘛,誓愿救護一切眾生,所有怨氣全部化解掉。“令諸眾生究竟一乘”,你幫助他成佛,同生極樂國。你只要幫助他,“令諸眾生”就是幫助他“究竟一乘”,“究竟一乘”就是成佛,不就怨親平等了嗎?這樣才是人生最大的圓滿,功德圓滿。
以上呢,為什么我在今天的這一集開始,特別再強調怨親平等,還有上一集我們都做一些補充,就是上一集跟這一集里面的怨親平等真的很重要。所有世間的這些我們講的怨懟,冤親債主,都是這樣不斷地累積,不斷地這樣循環造成的。所以在輪回,在三界里面“往來六道”,“舍身受身”,一世再一世這樣不斷地去冤冤相報,因果循環,“舍身受身”永遠沒有停息,“無暫停息”。把這個講出來,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果教育,釜底抽薪,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果教育的一環,我們做以上這樣的補充。
好,我們看下面這一段:
“邛池化龍”
“帝君曰。”
我們看經文:
“帝君曰。予自罹呂禍后。思報宿憤。不顧已往修積。雖諸呂死后。冥間備受苦楚。孽尚未清。然此時已共生于東海之濱。邛池邑矣。邑令呂牟。呂后之后身也。予母夫。人亦生于彼。復為戚氏。以前生享福太過。故至此貧悴。所嫁張子。老而乏嗣。以芟刈為業。一日至野外。自傷無子。泣而禱天。乃相與割臂出血。瀝石凹中。且祝曰。若此石下有動物生焉。亦遺體也。予方感母氏心。不覺神識已經托彼。明日揭石視之。血化為蛇。金色寸長。余所為也。母收養逾年。頂上生角。腹下生足。能變化。每天欲雨。予為助之。身既長大。腹量寬廓。見羊豕犬馬。輒食之。邑令有良馬。呂產后身也。予拘而噬焉。令遂逮予父母入獄。限三日不得予。罪之以死。次日予化儒生。謁令解之。令曰。張老夫婦。家養妖蛇。食人六畜久矣。今又食吾馬。吾欲為民除害。而不肯放出。是彼自為妖也。必將戮之。予曰。物命相償。宿業所致。君欲為畜殺人。可乎。令叱予使退。予曰。君面有死氣。宜善自愛。語畢。予隱形不現。左右皆以為妖。予乃奏天稱怨。陳前世母子無辜。死于諸呂。今欲報之。詞上而未報。乃不勝其憤。遂變化風雨。呼吸云霧。復借海水。灌注城邑。周四十里皆陷。予乃身載父母而出焉。時孝宣之世。今所謂陷河者是也。”
這一段“邛池化龍”,就是講三世因果了,就是講冤冤相報了。上一世的呂后到地獄去受報以后,到這一世福報還沒用完,投生到這個東海之濱,邛池這個地方當邑令,還當縣長,前世當皇后,這世當縣長。那戚夫人前世福報用盡,一點福都沒有修,也沒有布施,也沒有行善積德,更沒有學佛了,也不懂因果了,所以福報用盡啦,也是投生到這東海之濱,當農家之婦,丈夫也割草為生。
那么這一段主要是在講,因為上一世的時候,呂后害死他母親戚夫人,所以他發了一個惡愿,他當時就說了,“予深怨之,每思為率然”,他就當時發一個惡愿說,我要變一條大蛇把你吞掉,就上一世阿賴耶種下這個種子。阿賴耶發這個惡愿,種下這個種子以后,到這一世,下一世成熟,結果他變成一條大蛇,真的變成一條大蛇,龍啊,而且還真把它吞掉啊。呂產到這一世來變成馬,還在畜生道,前世是呂后的侄子,到這一世來變成畜生道,給呂后騎,當他的縣長邑令的坐騎。都在講三世因果,這一段也很精彩。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邛池”是一個地名,在東海之濱,大概是在我們這個山東,靠近東海這一帶。
那“芟刈”就是,“芟”就是除草,“刈”就割草的農具,也就是鐮刀。所以“芟刈”就是簡單說,從事務農的工作。
“瀝”就是滴下、灑落。《說文解字》,《說文》:瀝,水下滴瀝也。
“遺體”,謂子女的身體為父母所生,所以稱子女的身體就是父母的“遺體”。在《禮記·祭義》篇里面,“身也者,父母之遺體也”。所以“遺體”就是親生子。
“逾年”,時間過一年,或一年以后,第二年,這個叫“逾年”。
“廓”,廣闊,寬大。
“呂產”,漢高祖皇后呂雉的侄子,就呂后的侄子,呂產。
“噬”就是吃掉、咬掉。
“逮”是逮捕、追捕、捉拿。
“謁令”就是拜見,拜見縣令。
“叱”就大聲責罵。
“諸呂”就呂后的那些親戚,呂產、呂祿等等。
“未報”就是它向玉帝報告,但是玉帝還沒有回復,尚未批復,這個叫“未報”。
“孝宣之世”就是西漢孝宣皇帝,武帝的曾孫,史稱“功光祖宗,業垂后嗣,可謂中興”,就“孝宣之世”。
“陷河”就是一條河名,位于今天山東無棣縣。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“邛池化龍”。文昌帝君說,我自從遭遇呂氏之禍后,一心想要報仇,忘了在過去世中修行,已經累積的德行以及所知道的道理,圣賢的道理。那么呂后死后,雖在陰間受盡各種痛苦的刑罰,但是我們之間的糾葛還沒有消清,我與她就一起出生在東海之濱的邛池邑,邛池縣。邑令呂牟是呂后的后身。我母親也生到這里來了,也是稱為戚氏,跟前世同樣的姓氏。因為過去生享福太過分,所以到這里出生以后很貧窮。嫁給張家,老而無后,靠著割草度生。有一天他們夫婦就到山野,因為沒有兒子而傷心,就哭著向上天禱告,然后兩位夫婦就一起割臂出血,滴在石凹之中,并且說了,如果這石頭下面有動物會生出來,就是我們的后代。
我正被母親的心情、心感動,不知不覺,神識已入她的血中去了。這個就是情執牽動,業力牽引,業力感召。第二天揭開石頭一看,血已經變成蛇了,金色一寸長,就是我的身體。母親收養了一年,頭頂上就生出角來,腹部就長出腳來了,能夠變化風云,每遇到天要下雨的時候,我就從中幫助。身體慢慢長大了,食量也一天一天地增加,看見羊豬狗馬就吞食了。
邑令有一匹良馬,是呂產,呂后侄子的后身,我就把它咬住吃掉了。邑令就逮捕我父母入獄,限三天,不把我交出來,就要處以死罪。第二天我變成一個儒生去拜見邑令,要他釋放兩位老人家。邑令說,張家兩個老混蛋,張家兩個老人家,家養這些妖蛇,吃人家的六畜已經很久了,今天又吃了我的坐馬。我正要為民除害啊,怎么可以放出去呢?是他們自己養妖蛇所招感的啊,殺了應該的。我就對邑令說,物命互相抵償,這是前世的業報。你看它也知道,知易行難,真的是知易行難,知道道理,事情上沒辦法轉這個境界。它也知道是過去生的業報,但是還是看不破,放不下,沒辦法轉這個業報。這是前世的業報,你要為畜生而殺人,可以嗎?邑令喝令我退下去。我說,你面有死氣,應該善自愛惜。說完以后,“隱形不見”,左右的人都認為我是妖怪。
你看它這個地方就有小神通,它就知道,邑令呂牟就快死掉了,為什么?因為它等一下就要報仇了,要興風作浪,要淹水了,呂牟就要死掉,它已經知道了,有小神通,這也是它前世修的德,過去它已經有修積這些善行。可是因為它想要報仇啊,瞋恨心未放下來,私報宿憤,就剛才講沒有發菩提心,沒有辦法行慈悲喜舍,沒有辦法發四弘誓愿,沒有辦法學諸佛菩薩的菩薩行,沒有辦法學菩薩的四攝法、六度萬行,所以它做不到怨親平等,非要報仇不可,簡單地說,我執沒有辦法放下來,還有四相、四見。
接下來,于是文昌帝君它就向天帝報告,“稱怨”,陳述它前世母子被害的事情,以及它們前世母子無罪而被呂后害死,死在呂家人的手里,今天想要報仇。奏章送到玉帝之后,還沒有等到回音,但是就忍不住心中的憤恨了,而“變化風雨”,呼云吐霧,再“借海水,灌注城邑”,周圍四十里都淹沒了。我就背著父母出來。這時候是孝宣朝代的時候,今天聽說陷河故事就指這一件事情。
好,這一段我們白話解就解釋到這里。
接下來,下面有一段“按”,是周安士菩薩他的按語,我們看下面這段“按”:
“帝君雖以累世孝友。積功勵行。然畢竟是人天小果。未修出世大法。是以一生帝王家。忽然立腳不住。幸得后來遭遇釋迦。終成解脫耳。不然。怨怨相報。正無已時。所以菩薩茍欲救度眾生。必得先乘般若之船。而后可入生死之海也。”
這一段也有名相注釋,我們看一下:
“已”就是停止。
“菩薩”就是菩提薩埵。在玄奘大師之前,叫“大道心眾生”,玄奘大師以后稱為“覺有情”,就是菩提薩埵就是菩薩,新譯叫“大覺有情,覺有情”,就是“求道之大心”的人,舊譯叫“大道心眾生”。
“般若”就是智慧。
那么這一段,帝君它雖然多世以來孝順父母,友愛兄弟,積累功德,鞭策善行,但畢竟它所得的都是人天福報,沒有修出世大法。所以一旦生在帝王之家,就站不住腳,忽然立腳不住,就是它沒有辦法,沒有辦法返迷歸悟,被這個五欲六塵所迷,這叫立腳不住。幸好后來遇到釋迦牟尼佛,才得以最后得到解脫。否則,“怨怨相報”,是永遠也沒有結果的。所以菩薩如果想要普度眾生,必須要先登上般若之船,然后才可以出入生死苦海,隨機弘教度化。
這個是這一段的白話解,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。
那么這一段主要在講什么呢?這一段按語,我們來做一個總結。就是說,帝君它早期有學佛修行,遇到佛法,本來它是要往生西方的,但是在君山跟洞庭湖的時候,它因為一念停留就開始步入,便入輪回了。所以還是要往生西方,才可以了生死,才可以解冤釋結。所以往生西方,要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它當中陰身的時候,經過君山跟洞庭湖的時候,因為這個地方的,我們前面講過,這邊的這個山川秀麗,它起了一個,它起了什么呢?它起了一念戀著山水之心。它本來是要往生西方啊,“本欲為西方之行”,但是因為“一念戀著山水”。所以它本來也沒有想要做“山靈河伯之想”,它本來也不想做山神跟河神,“縱意中絕無作山靈河伯之想”,就是它心里沒有想要作山神,或是河伯,就是河神之想,因為它本來是要去西方,“西方之行”。可是因為“一念戀著山水”,結果背覺合塵,“已墮血食之神”,就變成落到這個鬼神部了,這是天龍八部里面,“已墮血食之神”,就開始步入輪回了。
雖然它功德巍巍,但也是人天福報,究竟不能夠主宰生命,究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,反而進入沉淪。后來幸好遇到釋迦牟尼佛,才得以究竟解脫。可見菩薩要到這個生死苦海去度眾生,要怎么樣?要先得般若智慧,也就是要怎么樣?你要先最少要像小乘的,像阿羅漢破我執,也要破法執,成菩薩才可以去行六度萬行,才能夠隨機度生啊。那帝君是這樣,何況是我們凡夫呢?所以后面才會談到《西歸直指》,就是直捷解脫之法。
那么這一段里面,“邛池化龍”跟前一集的“降嗣赤帝”,這個都在講冤冤相報。你看,在上一世如意太子到這一世變成畜生道的率然,大蛇,就是龍。呂后到地獄去受報,到這一世來,也是投生在東海之濱,“邛池”,他還有福報,當邑令。但是他前世的侄子呂產,到這一世來變成一匹馬,畜生道,還當呂后的坐騎。最后到第二世來的時候,被這只大龍,就是如意太子,把它吞噬掉了,還命債了,這也是冤冤相報。
所以老法師的開示里面說,不與人結怨。在《大智度論》里面說,“如佛說:‘妄語有十罪,何等為十?’”一,“口氣臭”。這什么意思呢?因為我們會造妄語。我們口過有四個,惡口、兩舌、妄語、綺語,這造這個口業,口過,四種口過,他將來的果報是怎么樣呢?口氣很難聞。口的氣味很難聞的時候,這個人口業很重。這是第一個就是,造這一個妄語罪,“妄語有十罪”。那么第二個,“善神遠之,非人得便”。善神遠離他,“非人”就是冤親債主找上你,就是現在所說的附身,冤親債主附在你身上,因為沒有善神保佑。那冤親債主不止一個,佛陀說,我們罪業如有體相,虛空不能容受,所以真正,包括修行人都免不了。
老和尚就說,他看過一個明顯的例子,是一位同修自己說出來的,是真實的故事。就是他有氣喘病,而且很多年,后來被發現,那個氣喘是一個冤親債主附在他身上,讓他受這個罪。那總共有兩個冤親債主,另外一個冤親債主,相貌很不好看,也是冤親債主。老法師說,這兩個冤親債主造成果報,他身上的這個病苦的果報。以前他整人家,這一世就得這個果報,這兩個冤親債主讓他日子很不好過。所以蓮池大師說,病由業起,業由心造,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,我們一般講叫做業障病、冤業病。后來他明白以后,他把自己的修行功德回向給它,幫助它求往生,果然后來有效。所以“念佛方能消宿業,竭誠自可轉凡心”,我們印祖說的,他最后是用念佛功德來化解。這兩個冤親債主也很感謝過去生的這位冤親債主,也就是現在生病的這個人,氣喘病的這個人,它離開他的時候告訴他,它說,阿彌陀佛要來接我到極樂世界去了。結果講完以后沒多久,這個蓮友的氣喘病就好了,也不需要醫藥治療,自然就好了。
這個我相信,我有一個南部的臺灣高雄一個蓮友,他修行修持的功夫也不錯。幾年前,他每到冬天,天氣氣溫一下降,他就氣喘得不得了,命都快沒了,每天都是掛急診的。后來他經過高人指點以后,他開始閉關用功,非常用功,而且電話不接。現在呢?現在氣喘好了,跟這個一模一樣,這冤親債主遠離了。不需要醫藥,自然就好了,而且面孔也改觀了,面相也改變了。
所以老和尚說,我們自己身上有很多病痛,真正的原因。因為我們有病有三種嘛,一個是生理病,一個是業障病,一個是冤業病。那生理病,一般的中藥西藥,吃了就好了。業障病要透過懺悔。冤業病要解冤釋結,才有辦法化解。所以老和尚說,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冤親債主找上身來,這病叫冤業病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
所以要怎么去化解這些呢?兩個方法,第一個,決定不能跟人家結怨,“冤家宜解不宜結”,結怨的時候,這個東西生生世世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這個我們要記得,什么時候會結怨?他要求你,你不能滿足他,你侵損他的利益,你用言語激怒他,你用言語譏笑他,你嫉妒他,你毀謗他,你不讓他,你跟他斤斤計較,太多了,每天這樣造成很多冤家,很多冤親債主,你舍不得給他。譬如說員工幫你做事,你總是跟他斤斤計較,他這樣的工作量,頂多只能拿二萬元,他偏偏要跟你要二萬五,臺幣二萬五,你不給他就給你鬧。怎么辦?要不要給他?你必須要跟他好好商談。那真的是必要的時候,還是順他的意思。“冤家宜解不宜結”,結怨的時候,這個東西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他一定會產生怨恨的,產生抱怨的,產生埋怨的,在他阿賴耶識里面,所以決定不能夠與人結怨。
有一次在香港大埔,我就問老法師,我說,老法師,那個人,那位護法居士,那也是蓮友,他在外面的評語不太好,老法師你為什么都沒有給他糾正指導呢?老和尚跟我講,那種人得罪不起,那種人不要得罪他,得罪他后果難料。老和尚就是一直始終一輩子記得,不與人結怨,你誰找他,他都說好,但是他心中有一把尺,你修持得怎么樣,你有沒有真干,老實聽話,你騙不了老和尚,他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真正可以栽培的,打罵得特別厲害,跟李老師一樣,不能栽培的,合掌令歡喜,阿彌陀佛。
老法師他跟我們講的就是佛菩薩說的啊。歌利王在那一世,佛陀也沒跟他結怨,佛陀在的時候,提婆達多明明是前世的冤家,因為前世,提婆達多是一個外道啊,他也信徒一大堆啊,那佛陀是一個學佛的修行者、成就者,很會講經說法,辯才無礙,結果提婆達多的信徒全部跑去聽佛陀講經。所以老和尚說,當你很會講經的時候,嫉妒就開始來了,你就沒有地方有容身之處了。所以老和尚說,還好他沒道場,他就在一個小攝影棚里面,小攝影棚就是他的道場,整個宇宙,整個虛空法界,整個地球就是他的道場,他只有一個小攝影棚,一個小小會客室,他沒有大雄寶殿。我到大陸去參學,那有些佛寺大到什么程度?要開車繞十幾分鐘才有辦法繞完。老和尚一間都沒有啊,老和尚說,只要有廟產,人家就會來爭啊。所以老和尚不與人結怨,這一條我們一定要學。那怎么辦?學老和尚送禮,讓他,毀謗,隨他,不放在心上。
有一次我跟老和尚說,老和尚,那一個人說,讀經千遍,其義不能自見。我說,師父,他怎么可以講這樣呢?老和尚說,“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”?沒事。兩句話就轉掉了,都不會起煩惱,真的做到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這是菩薩,不與人結怨。如果我們耳聞聲,他怎么會說我這樣呢?結怨了。剛才不是講嗎?我們剛才不是討論到,“眼貪色,耳貪聲,鼻貪香,舌貪味”?剛才不是講了嗎?怨從哪里來的?身貪觸啊,你身體碰到軟的東西就去貪,男生抱女生,好軟啊,起了貪愛之心。所以剛才講那個《慈悲道場懺法》里面講得非常好了,“眼貪色,耳貪聲,鼻貪香,舌貪味”,身貪觸,完了,就被五塵系縛了,五塵就給你包圍,就冤親債主了。
所以老法師說,怎么樣可以解冤釋結呢?第一條,不與人結怨。第二個,老和尚說,現在、現前跟人家結怨的,一定化解,說對不起,謝謝你,請原諒,我愛你,你只有這樣說。必要的時候下跪都可以,像傅沖老師一樣下跪,跟她的這個長輩下跪,就化解掉了。現在、現前有跟人結怨的,一定要化解,要講到他心開意解,一定要知道懺悔,要改過自新。這兩個方法,最好不要跟人家結怨。結怨,要懺悔、要改過,要說對不起,要化解,這兩個方法。
所以人在世間,有的人會喜歡你,有的人會討厭你。所以你也不要太在意人家嫉妒你啦,總在遇緣的不同。有人都會喜歡你,也有人討厭你的。但是比較好的方法是什么?還是低調比較好啦,不要出風頭,尤其現在手機很方便,到處秀自己的照片,到處去秀自己的活動狀態,不需要。尤其現在臉書、LINE非常地普遍,自己到哪兒,就不忘把自己照片鋪出來,不需要。我要到各地去參學啊,我都交代我愛人說,不要把我相片公開,不要把我活動信息公開,我要低調。所以有人喜歡你,也有人討厭你。喜歡的是善緣,討厭的是惡緣。所以惡緣果報很不好。所以一切不善的緣,要想辦法把它改善。
我們終于明白、覺悟了,別人做出一些對不起我們的事情,要一筆勾銷。他要就給他嘛,與人不追悔嘛,你給了就不要后悔嘛,不要放在心上。更不可以放在口上。這句話很重要,不要嘮叨不止,嘮叨不停,到處逢人就說。更不要放在口上,到處傳播是非,說是非。他跟我結怨,我不跟他結怨啊,他毀謗我,我贊嘆他啊。為什么贊嘆他?我感恩他,他替我消業障了。
所以念頭一轉,心開意解,你煩惱痛苦完全沒有了,你會很安慰、很快樂。對待這些傷害你的人,你都要感恩,因為他成就你的道業。他成就你什么?他成就你的忍辱波羅蜜。你沒有起瞋恨心,不就成就你的忍辱波羅蜜了嗎?六度里面老實說,最難修就是忍辱。本來翻到中國來叫忍耐,后來他們覺得,翻譯的法師說,中國人說,“士可殺不可辱”,所以換忍辱比較好,所以變成忍辱了。所以傷害我們的人,我們都要感恩,從內心發出對他感恩,我們的業障就消掉了。所以你辦活動的時候,困難很多,障礙很多。李炳南老師說,困難越多,功德越大,歡迎困難,歡迎困難。所以人家障礙你,你要用智慧去化解,人家嫉妒你,你不要放在心上,也不用口語再反擊回去,我們如果這樣去做,業障就真的會消掉,這是應該要學的。
好,我們看下面這一段:
“遇佛得度”
我們看經文:
“帝君曰。予以呂后怨懟奏帝。未報而擅行之。雖一時快意。然氣平即悔。翌日玉音薦降。以海神晁閎。劾予擅用海水。陷溺平民五百余戶。以口計之。二千余命除予前身仇懟。八十幾人外。余俱夭枉。帝命賜譴。以予為邛池龍。羈囚積水之下。連年旱虐水復為泥。身既廣大。無穴可容。烈日上臨。內外熱惱。八萬四千諸鱗甲中。各生小蟲。咂嚙不已。宛轉困苦。不計春秋。(地獄一晝夜。人間五百年。)一日晨涼。天光忽開。五色祥云。浮空而過。中有瑞相。紺發螺旋。金容月瑩。現諸妙相。希有光明。山靈河伯。萬圣稽首。歡喜贊嘆。聲動天地。復有天香。繚繞四合。天花紛墮。墮處生春。予乃耳目聰明。鼻觀通徹。心清口潤。聲音發揚。仰首哀號。乞垂救度。諸圣咸謂予曰。此西方大圣正覺世尊。釋迦文佛也。(大丈夫當如此矣。)今以教法。流行東土。汝既遭逢。宿業可脫。予乃踴身入天光中。具陳往昔報應之理。世尊曰。善哉帝子。汝于向來。孝家忠國。作大饒益。特以人我之相。肆興殘害。汝今復有怨親之想。與瞋恚愚癡之念否。予聞至理。心地開明。無人無我。諸念頓息。自顧其身。隨念消滅。(罪從心起將心懺。心若滅時罪亦亡。罪亡心滅兩俱空。是則名為真懺悔。)復為男子。得灌頂智。予歸依焉。”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怨懟”就是怨憤、怨恨、憤恨。
“翌日”,“翌”就是第二的意思,“翌日”就是指明日。
“薦降”,“薦”是再、又、接連。意思是說接連降旨,叫“薦降”。
“晁閎”是海神的名字。
“劾”就是揭發罪狀。
我們看第六個,“水復為泥”,“復”就是還原,就是池水干涸見底,還原為泥。
再來“咂嚙”,“咂”就是吸吮。“嚙”就是啃咬。所以“咂嚙”就是吸吮啃咬。
再來,“紺發螺旋”,“紺”的意思就是微紅帶深青色的,這叫“紺”。所以我們看佛像,佛陀那個頭發,頭部,叫做“紺發螺旋”。那個雕刻佛像都會雕刻,尤其是木刻的,上面的頭部它大概都會,這個顏色叫微紅帶深青,這個叫“紺發”。佛陀的毛發為紺琉璃之色,又叫做紺頂。在玄奘大師《大唐西域記·迦畢試國》里面記載,“又有如來發,發色青紺,螺旋右縈,引長尺余,卷可半寸。”所以“紺發螺旋”就是指佛陀的這個頭部的毛發。
再來,“稽首”,“稽首”就是古時候一種跪拜禮,叩頭至地,稽首頂禮。
“四合”,“四合”是四面圍攏。
“鼻觀”,“鼻觀”是鼻孔,嗅覺。
“釋迦文佛”,“西方大圣正覺世尊。釋迦文佛”,就釋迦牟尼佛。在《大智度論》里面,《大論》云,“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”,佛陀在過去世的時候,擔任做瓦的這個工匠,“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,名大光明。爾時,有佛名釋迦文,弟子名舍利弗、目伽連、阿難,佛與弟子俱到瓦師舍一宿。爾時,瓦師,布施草座、燈明、石蜜漿”,“便發愿言:‘我于當來作佛,如今佛名,弟子名字,亦如今佛。’”
這個是很特別,這一段就在《大論》里面記載,就釋迦牟尼佛他在過去世的時候,曾經有一世,他做一位工匠,專門做瓦的,“瓦師”就是做瓦的師傅。就我們一般臺灣稱工匠叫師傅,在我們內地,在我們國內,開車的,打滴滴的,計程車的,駕駛都是叫師傅。叫“瓦師”,他的名字叫“大光明”。那時候有一尊佛叫釋迦文,釋迦文佛,他的弟子叫舍利弗,也叫舍利弗、目伽連、阿難。釋迦文佛跟弟子一起到這個瓦師的家里接受供養,住一宿,住一晚。當時這位瓦師就供養佛陀,供養釋迦文佛,“布施草座”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蒲團,用草去做成的一個草座,還有供養一盞燈,“燈明”,還有“石蜜漿”,“石蜜”是冰糖,“石蜜漿”是冰糖水。“便發愿”,當時瓦師發一個愿,“我于當來作佛”,我將來作佛,也要像這尊佛一樣,“如今佛名”,也叫釋迦牟尼佛,釋迦文佛,弟子的名字跟今佛一樣,“亦如今佛”。
再來,“踴”,“踴”就是跳、躍。
“灌頂”,“得灌頂智”,“灌頂”就是天竺國,就印度,國王要即位的時候,用四大海水的水,灌于頂表祝福的意思,“表祝意”。在密教也仿效這個世間法,在這個人加行成就了,他繼承那個、承接阿阇梨的這個位置的時候,承接阿阇梨位的時候,要設壇行灌頂儀式。“密教有灌頂法,灌者大悲護念義,頂者佛果最上義,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,能使功德圓滿之意,有種種不同的方法”。一般又可分為結緣灌頂與傳法灌頂兩種。
“歸依”,歸投依靠的意思。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帝君說,我把與呂后結怨的情況奏知天帝,沒有等到回音就擅自行動。雖然一時痛快,但氣平后就很后悔了。第二天玉帝降旨連下,玉帝連下諭旨,因為海神晁閎揭發我擅用海水,淹沒平民五百多戶,以口數來計算,總共死掉二千多人,除掉我前世的仇敵八十幾個人外,其他統統是冤枉死的。天帝就命令懲罰我,以我為邛池龍,囚禁在積水之下。因為連年大旱,水干露出池底泥土,我的身體廣大,無洞可鉆,烈日暴曬,“內外熱惱”,無數的鱗甲里面都生了小蟲,吸血咬肉,沒有休止,輾轉困苦,“不計春秋”,不計年月的意思就是“不計春秋”,不曉得多久,不計年月,“不計春秋”(地獄一晝夜,人間五百年)。
有一天早晨突然間變涼,“天光忽開,五色祥云”,浮空飄過,中間出現圣人瑞相,黑里透紅的頭發像螺一樣地旋轉覆蓋在頭上,金色的身體像月亮一樣祥光四射,現出種種微妙好相,少有的光亮清明。山靈河神,“萬圣稽首”頂禮,“歡喜贊嘆,聲動天地”。又有天香繚繞,從四面匯合起來,天花紛紛飄落,所落之處都成春天,都成為春天。我于此時耳聰目明,鼻息相通,“心清口潤”,發聲朗朗,仰頭哀號,乞求救度。
大家對我說,這是“西方大圣正覺世尊。釋迦文佛”(大丈夫當如此)。現要讓教法流行中國,你既然有緣相逢,前世罪業就可以解除了。我于是躍身于天光之中,詳述過去因果報應的事情,向世尊報告。世尊說,好啊,帝子,你一向以來都孝家忠國,做了很多利益眾生的事情。只因為我執未盡,執著有我有人,不知道眾生是同體,怨親是平等,就放肆殺害了許多眾生。你現在還有怨敵仇人的想法嗎?或者憤怒愚癡的念頭沒有?我聽到以后,我聽到了真理之后,心里豁然開朗,無人相,無我相,各種妄念頓時息滅。看看自己的龍身,已經隨念消失了。就是什么?脫離畜生道了,心開意解,我執破了,我執破了,它就是離開畜生道。所以,(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,罪亡心滅兩俱空,是則名為真懺悔),又變成一個男子了,也等于它舍報了,離開龍身,投生到人間來,又變成一個男子了,受灌頂智,智慧頓開,我就皈依佛陀了。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“按”:
“龍有胎卵濕化四種。其間苦樂相去。不啻天淵。所以娑竭羅龍王云。龍趣之中。或有享福如天神者。或有受苦如地獄者。或有等于人畜餓鬼者。各隨宿業受報。昔世尊與無量菩薩說法。有一盲龍。居熱水中。遍身鱗甲內。為小蟲所唼食。號呼望救。又有無量餓龍。淚下如雨。各問宿世因緣。佛為一一開導。令其受三歸五戒。而后諸龍。得脫苦趣。(詳大集經濟龍品。)信乎。佛為三界大師。四生慈父。光之所燭。能使盲視聾聞。跛行啞語也。帝君往昔。因聞歌有感。遂至下車投拜。則智慧靈根。植之者良厚。宜其面睹慈容。頓捐宿業也。”
好,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名相注釋:
“娑竭羅龍王”,“娑竭羅”,華言叫“咸海”,又翻成“龍王”,在咸海中一百七十七龍王中的第七龍王。“今獨列此龍王者”,謂大權菩薩,他就是菩薩示現的,而且“位居十地之中”,他是十地菩薩示現的,就娑竭羅龍王是十地菩薩示現的,他示現龍王身,“處于咸海”。這個是“娑竭羅龍王”。
再來就是“為小蟲所唼食”這個“唼”,“唼食”,“唼”就是蟲咬東西,叫“唼”,蟲咬東西。
再來,“三歸五戒”,“三歸”就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。“五戒”就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
“三界”,就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
“大師”,“為三界大師”,這個大師是佛的尊號,一般是不能隨便亂用的。在《瑜伽論》里面曰, “《瑜伽論》曰:‘能善教誡聲聞弟子,一切應作不應作事,故名大師。又能化導無量眾生,令苦寂滅,故名大師。’”又摧滅邪穢外道出現世間,故名大師。“《資持記·上一之一》曰:‘大師者可謂天人之師,即十號之一。以道訓人故彰斯目。然以師通凡圣,加大簡之,是則三界獨尊九道依學,唯佛大圣得此嘉號,自余凡鄙安可僭稱。’”這個是在《四教儀集注·上》曰:“大師者群生模范。”
這個“大師”,在《瑜伽論》里面說,能夠教聲聞弟子他應該做什么,不應該做什么,才可以稱為大師。這教聲聞的,教阿羅漢的弟子。又能夠化導無量眾生,讓他們能夠成就苦集滅道,這稱為大師啊。或者摧毀、摧滅邪見,“邪穢外道出現世間”,“故名大師”。所以它這個是在《資持記》里面說,大師是天人之師,是佛的十種通號,所以一般都以大師來尊稱,他是“三界獨尊九道依學”,只有佛大圣才可以稱這個嘉號。其他凡夫啦,未修行成就的凡夫,“自余凡鄙”就是一般凡夫,是不可以稱為大師的。“大師者群生模范”。
好,我們來解釋這一段“按”,這個白話解:
龍有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四種,它們中間的苦樂差別,相隔天遠。所以娑竭羅龍王說,龍道之中,有的“享福如天神”,有的“受苦如地獄”,有的“等于人,畜,餓鬼”,各隨前世善惡業力受報。過去世尊與無量菩薩說法,有一條瞎龍,住在熱水之中,全身鱗甲被小蟲咬食,呼號望救,又有無數餓龍,淚如雨下,各問自己前世因緣。佛為它們一一開導,叫它們受三皈五戒,使各龍都能脫離苦道(見《大集經·濟龍品》)。應該相信啊,佛為三界導師,“四生慈父”,佛光所照之處,能使盲人得視、聾子得聞、跛子走路、啞巴說話。帝君過去,因聽到歌聲而感動,就下車拜師。“智慧靈根”,種植很深,必會有一天“面睹慈容”,頓時消去前世罪業。
這個地方,最后這一段文就是說,“帝君往昔,因聞歌有感,遂至下車投拜,則智慧靈根,植之者良厚。宜其面睹慈容,頓捐宿業也”。那么這個地方就是,我們在前面第七集的時候,我們有提到這個“惇睦親族”,帝君當時在周朝的時候,他“初聞佛理”,他是在在朝的時候,他有聽到“方外之言”,聽到佛門中有人說,西方之國,“有大圣人”,“不言而自化”。這是佛陀的身教、言教、意教,三轉法輪,“不言而自化”就是佛陀三轉法輪,無說而說,說而無說,叫不言自化,佛陀示現給你看,就在說法,這叫“不言而自化”。“無為而自理”,“無為”就是清凈解脫,你能夠證得,成就菩提,就可以降伏自己的煩惱,這是“無為而自理”。“以慈悲為主,以方便為門,以齋戒為常,以寂滅為樂。視死生如朝暮,等恩仇如夢覺,無憂喜悲憤之情”。這是指在那一世的時候,文昌帝君就聽到這些佛陀的這些妙法。
當時剛好在他要“及辭榮歸”,就是要告老還鄉的時候,他在路上,“道逢隱者”,遇到一位隱士,在路上遇到一位隱士。“行歌于市”就是那位隱士朗誦了以上所講的這個佛陀的教理,唱的這些歌,歌詞里面有這些佛法,佛陀的教理,“行歌于市”。那么文昌帝君在那一世的時候,他聽到這樣歌頌的時候,他“深契于衷”,就是內心有感動。“乃下車拜懇”,他就下車跟他行禮致意。“行歌子”,這個唱歌的這個人,就“仰天而嘆”,他就傳給文昌帝君心印,“指予以心印”說,你按照這樣去修,這是西方圣人的“歸寂法”,如果能夠這樣,“能念而習之”,你能夠這樣好好修行,可以“度生死,證無量壽”,到達彼岸,可以成就正覺,成佛。如果半途而廢呢,也“不失為神仙”。
他當時,文昌帝君在那一世,他就,“予受教”,他接受這個教誨以后,他是后來就留下偈頌往生了,就是講那一世,他就種下善根了。就是到這一世里面,它在墮落到龍身的時候,邛池龍的時候,遇到佛陀,佛陀為它說法,就是因為在那一世,他“聞歌有感,遂至下車投拜”,種下這個“智慧靈根”。
這一段我們做這樣的一個補充說明。
再來我們看下面這一段:
“幽明交理”
“帝君曰。予以先世有善政。天年甫盡。即生于順帝永和間。所謂張孝仲者。即予也。蓋猶不忘其故稱也。雖未登顯仕。然蒙上帝旨。俾予日應世務。夜治幽冥。凡人隱微之事。予皆知而籍之。以至靈鬼邪祟。無不預焉。”
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幽明交理”,“幽明”就是人與鬼神之間,交相管理叫“交理”。交相管理人鬼之間的事務,叫“幽明交理”。
“天年甫盡”,“天年”就是自然的壽命。“甫”就是才。“天年甫盡”就是壽命結束。
“永和間”就是東漢順帝劉保的年號。
“籍”就是登錄。
“邪祟”就是邪靈異怪的鬼物。
“無不預焉”,“預”就是參與。就是指以上這些事情,沒有不參與在其中里面,就管理以上的這些事情。
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帝君說,我因為前世有善政,世壽才盡,就又出生在順帝永和年間,名叫張孝仲,就是我。大概是不能忘記前世的舊名罷,他前世他叫張孝友,也是叫張仲,大概是不能忘記自己前世的舊名罷。這地方我們補充說明一下,在前面我們講過,“不愧孝友”里面,帝君那一世也是姓張,他父親叫張無忌,被周厲王,“竄死”,就放逐以后,“竄死”在番陽。那么文昌帝君在那一世,他的名字叫忠嗣,后來他的祖父給他一個字叫仲,所以他又叫張仲。那么人家稱他叫什么呢?就是“張仲孝友”,都稱他叫“張仲孝友”。所以他到這一世來,他的名字又叫張孝仲,剛好是在“不愧孝友”那一世里面,周厲王那一世,他的名字是一樣的,那一世也叫張仲,“張仲孝友”,那么這一世叫張孝仲。大概是不能忘記自己前世的舊名罷。雖然沒有當大官,但承蒙上帝的旨意,命我白天應付世務,夜間治理陰間。凡是人細小難察的事,我都知道,并記錄下來,以至于靈鬼妖邪的意圖,沒有不事先就知道的。
好,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按語:
“(按)太倉有人。曾見役于冥。每至丙夜。舉體僵冷。冥司授以一牌一杖。牌上皆列所拘人姓名。杖一入手。頃刻穿山入海。將所拘人負杖頭。雖多至幾十。其輕如羽。一至天明。便與平人無異。心甚厭之。百計莫逃。有僧勸以出家受菩薩戒。從之。而后其役遂絕。”
我們名相注釋:
“太倉”,位于江蘇省東南,上海市的西北。
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:
太倉縣有一個人,曾經被役使為陰間做事,做鬼差,每到三更,全身冰冷僵硬,陰府官署授給他一塊牌、一支權杖,牌上寫著所抓的人的姓名,他權杖一到手,一瞬間就能穿山入海,將所抓的人背到杖頭,即使多到幾十人,也輕如羽毛。一到天明就跟一般人沒有差別。他心里很厭煩這件事,想盡辦法也擺脫不了。有位僧人就勸他出家受菩薩戒。他聽從了,從此以后這種差使就沒有了。
好,這一段,我們做一個補充說明就是,太倉這個人他當鬼差,我們來舉老法師講的故事里面,章太炎做鬼差,章太炎他做判官。民國初年,章太炎先生他有一件事情,他的女婿朱鏡宙告訴老法師,說有一天晚上,有幾個小鬼抬了個轎子到他家來,要接章太炎先生,章太炎就問它說,到哪去呢?它們說,東岳大帝請你去當判官。他一想,當判官不就死了嗎?它們說,不會啦,早上我們就送你回來了,早晨我們就送你回來。這樣他就去了,不去也不行啊。
朱鏡宙說,東岳大帝的判官,地位很高,跟現在的秘書長一樣,但是很忙碌,日夜都不能休息,所以章太炎,白天要辦陽間的事情,晚上還要到幽冥界去上班當判官。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來說,地獄里面那個炮烙,這個刑罰太殘忍了,他就跟東岳大帝說,他說,炮烙這個刑罰太殘酷了,可不可以廢除掉呢?東岳大帝就笑一笑,好啊,好啊,我派兩個鬼差帶你去看啊。就派兩個鬼差帶了章太炎到炮烙那個刑場要去看。炮烙這個刑罰是很殘酷的。結果這兩個小鬼就帶他去了,可到了炮烙刑場,他就看不見了,鬼差看得到,他看不到啊。于是章太炎就覺悟了,原來是自己的業力變現的,章太炎先生沒有這個業力,所以他刑場看不到,就不再提了。
老法師說,這個炮烙,抱銅柱,是邪淫的果報,地獄是否真有呢?不能說真有,也不能說沒有。為什么?業力變現的,就像人作夢一樣啊。你說夢有沒有?不能說沒有,也不能說有。你在夢中你還是會被嚇到啊,夢還是有啊,但是醒來就沒有了。因此,地獄的種種刑罰,都是自己的業力變現出來的。明白這個道理,惡的習氣不能不改,要是不改,將來就變現這個境界,就是自作自受,不是閻羅王給你受的。
所以人間的牢獄,種種的體罰是人造的,地獄里面不是人造的。我們人間的監獄是我們人去建的,可是地獄里面的這個監獄不是人造,也不是閻羅王造的。由此可知,天上的福報,經上講說欲界天、忉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的福報,是不是上帝建好的,讓我們去享受呢?不是,是善業所感的善果,也不是人為的。所以老法師說,由此可知,善惡的力量不可思議,經上說“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”,這三個力量一樣大。佛陀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,覺悟的、明白的人就會自求多福。這是老法師在《阿難問事佛吉兇經》里面提到的這個開示,跟這里,章太炎的工作跟太倉這個人當鬼差很像,只是章太炎是當判官,是東岳大帝請他去當判官。
那么章太炎曾經跟朱鏡宙說,他在陰曹看到韓愈。韓愈是一個歷史名人,是一個學問家,但是他在餓鬼道啊。什么原因?老法師說,貪瞋癡慢沒有斷除,貪心墮餓鬼。老法師有提一個人,他說,紀曉嵐是很喜歡開玩笑的,他有時候玩笑開得太過分了,博得大家一笑,自己覺得也很快樂,但是后果不好。要懂這個道理,這個是自己的習氣、煩惱。待人還是要厚道一點,厚道的人生天,縱然不能生天,也不會失去人身,來生還可以在人間享受人間富貴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很容易去造業,那造業沒有不受果報的。我們看了、聽了要提高警覺,不能不把貪瞋癡看淡,否則果報是在三途。
所以地獄是識心變現的。老法師說,我們不學佛法,“不了解生從何來,死從何去”,不知道前世怎么來,也不知道死了要去哪里,來生要到哪里去呢?老和尚說,你要記得,就是由業道來,也是從業道去。這句話講得很好,你是從業道到人間來,變成業報身。同樣的,你造業了,不管你造善業,你到三善道,也是業報;你造惡業,到三惡道,也是業報。所以從業道來,也是從業道去。
怎么說呢?何謂業道?“你造了人的業”,你行五戒十善,可以得人身,你在生前造了五戒十善的業,那你可以得人身嘛,你就造人的業,所以你就到人道去了,你到業道去了,人的業道去了,“才能轉生為人”。“你造了十善的善業”,上品的,加慈悲喜舍,你造的五戒十善上品的這個業道、這個業,你就到天的業道去了,到天道去了。你想來生不想去生那個地方,都不可能,為什么?“因為你造了受生的業”。關鍵在這句話,“你造了受生的業”。這個“業”,就是“動”的意思,也就是“因”,“動”是什么意思?動發身口意業。所以“業”就是“動”的意思,你只要一心動,你就造了這個業了,動發身口意業。你一動發身口意業,是善業,“不是善業就是惡業”,你我就是隨著這個業來受生的,這個叫做“業感緣起”。同樣的情形,你造了惡業,五逆十惡業,你到三惡道去受報,你不去都不行,為什么?你造了這個業所感召的,你就必須要到那些地方去受生,去受生。這叫“業感緣起”,佛法里面很重要的一個理論跟真理,叫做“業感緣起”。由這個業感召來的生死果報。“這個業就是緣”,這個業就是緣。
所以“業報自招無能替代”。在《大寶積經》里面〈卷九十六〉,偈頌,“閻羅常告彼罪人,無有少罪我能加,汝自作罪今日來”,也有說“汝自作罪今自來”,我們這個地方說“汝自作罪今日來”,“業報自招無代者”。到地獄去受報,閻羅王不能添加你的罪,“是你自己造了罪,你才往這邊跑”,也不是閻羅王請你去的,或者陷害你去的,都是“業報自招”的。所以你心里起什么念頭,作什么樣的行為,最后這股力量,再打到你自己身上去,你就受不了了,這叫“業報自招”。所以回過頭來說,當你受不了的時候怎么辦?你必須要懺悔啊。
這叫做流轉的業力啊,“流轉的動力”,從你自己身上發出來的,你的身口意發出來的,動發身口意業,經過一段時間你忘記了,其實也沒有忘記,全部在阿賴耶里面,“因緣會逢時,果報還自受”,你就必須要承受這股業力,這種力量你就受不了。所以當你到人間來的時候,你碰到這種情況,業報現前,你必須要忍耐,碰到不順境也要忍耐。因為業報里面有順意跟不順意的,順的是可意的,不順的是不可意啊。這個都是我們自己招感的,所以天堂是自己造的,地獄也是自己挖的,苦痛與快樂當然都自己設計的。
如果你想要止息那個輪回之苦,你就必須要怎么樣?要去“學佛作觀想”,念佛,求生極樂世界,“啟發智慧不可”,依佛陀所說的了生脫死的方法,“來修那個不生不滅的道”,才能證入不生不滅的寂滅、涅槃、解脫。
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。若有講得不妥之處,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。阿彌陀佛。
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《安士全書》(第14集) 的精彩評論